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篇
教育   348篇
科学研究   14篇
综合类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先秦各家在构筑自己思想体系时必须面对的传统思想资源。孟子正是在改造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走了一条“以孝释礼”的道路,即把主要用来标志贵贱、等级身份的宗法之礼转变为表达血缘情感的孝道之礼。  相似文献   
2.
热爱和孝敬父母是我国传统道德的起码要求,但中专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和表现令人失望和担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中专生的“孝心”教育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朱子对孔子“孝”论有重大的继承与发展:给予“孝”明确的定义和解说,此其一;其二,赋予“孝”新的内容;其三,把“孝”纳入其理学体系;其四,重视常规教育和格物致知说与“孝”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活的流动的文化。现代社会对于朱子“孝”论应有所扬弃、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4.
儒家不仅包含丰富的道德内容,也包含宗教内容。儒家认为,人死后魂魄分离,通过招魂仪式可以让死者复活;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快乐的,人害怕死亡;孝道是对在世父母、长辈的尊重,通过祭祀祖先以期盼先辈们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道德滑坡现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德治双管齐下,而德治的突破口在于以孝道为本,经一统万。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孝德与人类其他道德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现代公民社会,孝德的基本内容是亲子抚养和赡养道德义务的双向化,它体现了代际公平,利于建立平等、互爱、和谐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的孝道观念,产生于对血缘家长的崇敬,它包含“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两方面的家庭道德观念,这一观念被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便转化为一种责任和道德义务,使孝观念对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统治者大昌孝道,构成孝主要内容这一的送死之事,日益发展,厚葬陋习日烈。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白话小说往往儒道释三教观念并存,作品援儒入佛,宣扬忠孝,意在借助中土传统伦理观,搭建中土受众对佛教文化的心理接受平台.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忍辱著史的艰难历程中,人们偏重于对其逆境中进取行为的论述,轻于"孝道"思想对其著史的关注和研究。司马迁遵从家世传统和父亲遗愿的孝道思想对完成《史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把父亲临终时的遗愿和嘱托作为最大的孝道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