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着重论述了中译外在当代语境下的使命这一论题。本文的讨论和论证是在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背景下展开的。不仅指出了中译外的重要意义和用途,文章还提出了实施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章让读者意识到中译外在重建中国文化形象,反抗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以及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特殊意义和用处。  相似文献   
2.
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是永康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既没有师承门户,也不构成体系,但他的思想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泛泛而谈,主张才智用于实际才算真才智,不以名义作标准。这无疑是对当时正统道学的严重挑战。他的这些思想都是针对当时的实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文从他的军事及针对朱熹的论辩中来分析他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间地带思想与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地带思想和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根据二战后国际局势变化而提出的国际战略思想,两之间具有密切的历史逻辑关系。中间地带思想是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三个世界理论是中间地带思想的发展。两相比较,三个世界理论更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今天,空间理论在一定的背景下实现了勃兴。但是空间批评在当下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媒介等诸多空间元素的复杂化实质上依旧没有改变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同美、苏等新老霸权主义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坚决斗争。新中国50年来的反霸斗争昭示我们:霸权主义不可能长期肆虐下去,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厄运。中国人民不怕压、不信邪,敢于和霸权主义作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50年来的反霸斗争中壮大起来。今后,中国人民将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6.
归化与异化策略同时应用即"杂合"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英文译本的解读,探究其中杨宪益戴乃迭杂合策略的运用,从而证实杂合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坚定立场,霸权主义与当代战争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既是国际旧秩序的内容和体现,又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巨大障碍,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对外政策的延续和发展,但在当今条件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行为特点。我们应该加强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反对和抵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估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就结束了,是不科学的判断。理由是:这种判断不符合冷战概念;冷战不只是针对东欧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大国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并未结束。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冷战的主客体条件具备,动力尤存,冷战未熄。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面对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主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点使新保守主义指导下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批评,但鉴于新保守主义是在美国冷战后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颇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潮,所以美国近期的安全观和安全战略都难以消除新保守主义的烙印.由于超级大国实行遏制战略,造成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全感,从而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安全开支,在拖累世界发展的同时,自己也深受其害.也可以这样讲是美国自己造就了自己的敌人,有时甚至是美国自己武装的.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的霸权主义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以地缘经济取代传统的地缘政治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显著特征。具体地说,金融霸权、技术霸权及制度霸权将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最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