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problematizes contemporary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of autism. We make use of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oncepts of ‘Theory of Mind’ and ‘mindblindness’ to uncover the meaning of autism as expressed in these concepts. Our concern is that autism is depicted as a puzzle and that this depiction governs not only the way Western culture treats autism but also the way in which it governs everyday interactions with autistic people. Moreover, we show how the concepts of Theory of Mind and mindblindness require autism to be a puzzle in the first place. Rather than treat autism as a puzzle that must be solved, we treat autism as a teacher and thus as having something valuable to contribute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ent partiality and uncertaint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collective life.  相似文献   
3.
佛学在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与作用必须客观如实地界定。从事物的因与缘言之,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形成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助缘的作用。宋明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本体意义的范畴,并自觉地为儒家道德伦理寻找形上根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佛教本体论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且,宋明理学提出了性善的遍在性思想,并对人性恶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理学家提出性的超越性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和消化了佛学的一些资粮,深受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郭沫若对待庄子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非常不同的时期:浮夸时期,苦闷时期,匡济时期。在第一个浮夸时期(1924年以前),郭沫若对待庄子是充满浮夸的浪漫情怀的歌咏.把庄子哲学与西方的泛神论等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与浪漫色彩的“文学化的庄子”;在第二个苦闷时期(1924—40年代),郭沫若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对庄子的评价上。虽然其学术态度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为我们客观地提供了一个“学术化的庄子”;在第三个匡济时期(60年代),郭沫若则完全用阶级论来评价庄子.于是有了一个“政治化的庄子”。郭沫若对庄子态度的这种戏剧化的变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庄子哲学在现代中国的波折命运。而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人在政治环境的压力下个性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在晚明时代的劝善运动中,阳明将目光关注于下层社会秩序如何重建,他利用谕俗文等形式,强调劝善惩恶应双管齐下,通过记录彰善、纠过的道德手册以改造民风;与强调良知自律的心学主张不同,阳明强调在道德行为的背后自有神明诛殛及余庆余殃的果报规律存在;为实现端正人心、安排秩序这一心学理论的终极理想,可以充分利用戏子等通俗文化以激发起人们的良知,通俗文化中所蕴含的因果报应,秋毫不爽的果报思想是极易感化人心的。心学与劝善的密切结合充分表明道德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正提上议事日程,而德福如何一致应是儒学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语言学理论经历了三次转向: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到传统结构主义;从传统结构主义到美国描写结构主义,再到转换生成语法.在每次转向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所谓结构主义其实是描绘人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结构极为关注;美国描写结构主义实际是站在逻辑实证主义的肩膀上;转换生成语法则带有笛卡尔、康德唯理主义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REN Dan 《美中教育评论》2007,4(5):46-54,81
The medium of (oral) language is mostly disregarded (or overlooked) in contemporary media theories. This "ignoring of language" in media studies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n inadequate transport model of communication, and it converges with an "ignoring of mediality" in mentalistic theories of language.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t will be argued that this misleading opposition of language and media can only be overcome if one already regards oral language, not just written language, as a medium of the human mind. This paper fall back on Wittgenstein's conception of language games to try to show how Wittgenstein's ideas can help us to clear up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lity of language and also to show to what extent the mentalistic conception of Chomskyan provenance cannot be adequate to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相似文献   
8.
心智主义者(mentalism) 提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在10 岁之前, 在这段时间内, 人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 (LAD) 具有可塑性(plasticality) , 但从青春发育期开始,这种可塑性就会逐渐消失, 甚至产生“僵化现象” (fossilization) 。但事实上, 成年人经过努力仍然能获得较好的语用能力。本文围绕“语感训练模式” (language sense training model)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