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派作家超越了传统的审美内涵,从而使不同于现代美学的后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后现代派作家的艺术世界里,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故意模糊文学与哲学、文学和文化等之间已有的传统界线。他们摒弃历史、命运的视角来探讨人生,而选择不同寻常的诡秘哲学来影射迷宫人生,因此从二人的作品中升腾起具有哲理内涵的新型的后现代文学审美。同时二人有意无意沿用了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运动悖论,由此衍生出的无穷极限和圆形的迷宫世界观,都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的特殊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入手,马克思揭开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消解了资本生成悖论,实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质变性创新。"资本生成悖论"消解中体现的澄清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揭示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创新"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等方法,具有普适的解悖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自然观在天人分野中存在着自然性与人为性的相谬。在"天"的维度,"自然"体现了无为、自然而然的本意;在"人"的维度,实现自然则带有明显的人为色彩。以人为的方式实现的自然,强调对必然的超越,指向自由的理想。但这种"自由"却建立在"人合于天"的基础上,先天地隐含着逻辑的悖论:在"天"的意志中寻求人的自由。这种内在的悖论,外显为庄子自由观中游心与游世态度自相抵牾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将传教士翻译活动纳入历史哲学的范畴思考。通过考察传教士翻译活动(外译中与中译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归纳了这种有意识的逻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产生的非逻辑结果:二项悖论。讨论了二项悖论的成因、形成条件和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5.
休姆作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人物,一直以来,却被评论家忽视.本文拟对意象派早期奠基之作<秋>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隐含于其中的悖论思想,以期对研究休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休姆<秋>一诗中的悖论不仅体现在词汇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意象塑造,意境营造,创作动机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史实和学理两个方面分析日本文化的两个悖论:在近代以前与中国文化同文同种的日本文化,为何在近代以后结出了异花异果?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的现代化过程中,日本文化为何没有全盘西方化?文章认为,正确地解读这两个文化悖论,是把握日本教育性格特征及其目前改革脉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前许多大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以应对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大学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移植课程与本土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课程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问题:三是处理好创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关系;五是处理好稳定师资与流动性师资之间的关系;六是处理好科学规划与自由竞争的关系;七是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Defam iliarization)由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将日常熟悉的事物加以艺术处理,使之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这一原则可以很好地概括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艺术追求,同样也适应于玄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所创作的散文。以《悖论》(Paradoxes)为例可以阐释玄学思维和陌生化表达在约翰.邓恩散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夹边沟记事》讲述了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难史。作者以逼近历史真相的写作显示了迥异于以往“右派”叙事文本的鲜明异质。论文以极限境遇下的道德悖论和复杂人性为评析对象,透过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环境下的生存之难,挖掘道德悖论行为的深层意义:极端生存境遇下生命的’异化和错置,人性的复杂变异,使得建构伦理道德基础的人性本善的前提不复存在。人们无法用传统的道德观点加以批评和诘难。《夹边沟记事》呈现的不仅是控诉,还能引发人们从更为深刻的生命哲学的层面上产生对生命和人性的悲悯和同情。  相似文献   
10.
五十多年来,我国中医学术与事业上的突出问题是,"从发展中医的愿望出发,走了一条中医西化的道路"。这是一条违背中医内在科学原理的自相矛盾的道路,因而使"寺院越来越像教堂,牧师日渐取代和尚"。由于它主宰了我国的中医发展,因而使1982年以来国家新《宪法》总则的规定,以及"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被虚化、被搁置。二十多年来,令人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其实,彻底摆脱"中医西化"的悖论性局面,绝非学术或政治的难题。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其一,学术上瞄准中医的科学定位,切实厘清"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大世纪性理论难题。其二,中医界则须"认准自家门庭,做好自家主人",以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中药开发为重点,从学术、事业、人才三方面进行全面深刻的自省。否则,学术根基不正,学界人心东西,一切美梦,皆难成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