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239篇
科学研究   7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22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陈寅恪唐诗笺证在20世纪唐诗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极其丰富的诗学价值。以诗证史是唐诗笺证问题意识的具体表述。因史释诗是陈寅恪诗的阐释学原则,包含着三个相关要素,即诗学立场、诗境观念以及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2.
陈梦家是后期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情感。二、构思精巧,想像丰富,比喻新奇。三、追求诗歌的内在意蕴美。四、强调格律与情绪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唐代体育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人们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为我们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体育场面,生动传神的体育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唐代体育生活画面,体现了大唐民族高涨的体育热情,高超的体育技巧和激昂奋进的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荀子》一书中,引用《诗经》有83处。除大量引《诗》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这都明确地反映了荀子的一些诗学观念。荀子既谈其内容和旨意,又将其统摄在圣人之道之下,视之为道的载体,指导人们修身、从政,很大程度地将《诗》道德伦理化和政治化了,为汉兴以来《诗》的经学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又称之为乡歌,它是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国语诗歌。乡歌作品共有25首,其中《三国遗事》所载14首,《均如传》所载11首。通过对新罗乡歌作品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新罗国语诗歌的构成形式。《三国遗事》所载14首乡歌作品因其类型的多样性和记录方法的特殊性,在结构层面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地母经》农学预言是预测农业生产的农学预言体系,是我国农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地母经》农学预言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又以乙未年预言诗为例,解析了《地母经》的预言思想和预测功能,认为《地母经》农学预言结合中华传统哲学理念,通过对农业生产规律以及气象学、物候学等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预言诗的形式预测未来的气候和物候特点、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在宋代时期,很多词人创作了大量以悲秋为主题的词作品。本文,对以悲秋为主题的宋词的情感模式进行解读,阐述了这些"悲秋词"的形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8.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唯一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盛唐边塞诗更能反映、体现出"盛唐气象"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ough left for dead in scholarly accounts, the inter-war music hall recovered from competition from the new entertainment forms of the 1920s to enjoy a greatly revived popularity in the 1930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pertoire and performance of two major stars of the 1930s, one American, one British, reconstructs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aesthetic of pleasure and sexuality. It assesses the impact of American styles, and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halls in a quickening debate over the people's pleasures and their place in national identity, at a time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and shifting social mores.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它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交织中来展现其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北魏的战争环境所导致的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新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