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篇
教育   20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野》是曹禺秉持着形而上的诗性哲学对宗法制社会家族复仇题材的一次考量。仇虎与焦大星之间兄弟亲情和家族世仇的情感焦虑,构成了《原野》的叙事主题。然而《原野》的审美价值更多地着落在它的副部主题上,正是有了花金子的参与,复仇的神圣使命才染上了情爱的野性活力,使涌动的生命得以冲破逼仄的喉咙,在残阳如血的“原野”直直放歌。也许是激情耗尽的缘故,花金子之后,曹禺再也没有完整地塑造过这样的野性女子。《原野》终成绝唱。  相似文献   
2.
学界热衷于进行"神魔小说"文体研究,却禁锢于"神魔"与"神怪"的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的思维谬圈中,往往观念先行、理论干预过甚,过于注重体裁与形式的研究,忽视题材与内容的研究,存有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3.
吴承恩以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贯穿了整个表达个体化理想的“西游”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心志的流出,对此形象的分析是理解《西游记》全书旨要的关键。文章以孙悟空是吴承恩所塑造的“理想人”为出发点,试图从作者赋予理想人的特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活动的背景与对立面、理想人在神魔世界中的边缘化处境和原因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模型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努力构建出对孙悟空形象的个体化理解并对此作出美学意义上的阐发。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用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人员流量大,使用频率高。计算机的数量多且种类杂,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各类应用软件要求复杂多样。针对这些特点,基于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及计算机的利用率,不断加强实验室自动化管理程度的原因,介绍了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日常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技术。  相似文献   
5.
《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戏剧名作,也是两部以“离魂”为主要情节的作品,通过观照两者在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方面的异同,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把握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一个复仇题材的作品应怎样表现才能具有人文及美学价值?这是复仇类题材创作的基本问题。它十分考验一个艺术家的美学修养及人文素质。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庄姬的临终托孤之言象征该片虽已升到美学之堂,但整个影片的表现却最终没有进入美学之室、抵达一种人文精神的灵境,这是非常令人可惜的。  相似文献   
7.
五龙是苏童枫杨树系列中颇具转折点的一个人物,是逃亡和还乡主题第一次结合的产物。从五龙逃亡——复仇——毁灭——还乡的生存心态和生命际遇,我们可以看出苏童对于人类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中出现的思想矛盾和行为冲突进行的揣摩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神秘的意味:论《白鹿原》中的奇异性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是意味深永的忧患之作。在这部小说中 ,奇异性的事象中包蕴着浑涵而神秘的意味。玄妙的梦境 ,不仅激发着读者的想象力 ,而且还让人进入更本真的生命世界 ;鬼魂附体事象 ,则深化着你对人性、对人的幽邃、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认识 ;而怪异的征兆 ,一方面作为一种叙述动力、一种结构方式在小说内部发挥着作用 ,一方面也在读者身上产生一种紧张感 ,调动起读者探知内里、弄清究竟的强烈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并还原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试图对哈姆雷特复仇之延宕所包蕴的历史文化信息重新作出阐发。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找不到复仇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延宕本身既宣告了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理想在欧洲大陆的陷落,也反映出人文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人文主义者悲剧性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同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可两部戏剧中复仇执行者的动机却相差悬殊。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