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汉都邑赋家的话语策略成因有四: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都邑功能的转变;西汉赋家的率先垂范;儒家经典意识的导向。受其影响,东汉赋家们的话语策略因时代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前期赋家追寻历史依据以示慎重;中期赋家假借虚构人物以述己意;末期赋家则关注世俗生活以示冷漠。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的诗歌之所以未成为完美独立的山水诗 ,其有关的制约因素如下 :在一首诗中出现前后诗与非诗及诗性弱化的对立 ,以及诗中大量存在着赋化现象等等  相似文献   
3.
明代出现了讽刺赋勃兴的局面,其中咏物讽刺小赋尤有特色。明代讽刺赋是在历代学发展经验的积累中和特定的社会化环境的刺激下勃兴起来的。它不仅具有深广的题材内涵,而且极具强烈的现实性和抨击力。含蓄蕴藉,辛辣犀利是明代讽刺赋独有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在小说《以比曼尼》中将安提阿城民与"我们"宾主位列,对比基督教与崇拜金牛犊的异教,利用"四兽合一"意象将以比反尼妖魔化,从而表现出坡以"我"为中心,排斥"他者"的权力政治倾向。通过以比曼尼哗变前后的行径勾画出狂想色彩浓郁的狂欢图景,实质上表达了坡对社会政治形势的变相思考,巧妙实现了对现实政治颇具狂想性质的解构,此小说全面地揭示了坡的政治保守倾向。  相似文献   
5.
光绪双梧书屋俞樾校本《历代赋汇》中所录赋序,除承袭《文选》内序外序不分、以史辞为序之外,还有序、文不分,作者姓名与时代不当,有序而又未予标记等错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口头文学表演理论,并结合古希腊诵诗表演活动史实,论证了《伊安篇》中的诵诗实是一种口头文学表演艺术,而伊安既具备了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口头文学表演艺人身份,又具有使用阐释性套架作口头文学表演的“技艺”特征。但柏拉图在《伊安篇》中,却采用了“代言体”戏剧的“整体诗学”观,使伊安在论辩中“被迫陷入可笑的窘境。”这是柏拉图基于其戏剧模仿说而对伊安口头文学表演作出的误断。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公文理论研究逐渐觉醒的时期,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首,掀开了古代公文理论研究的序幕.其后,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进一步发展,另外王粲、杨修、陈寿等也都有不俗见解,他们共同为南朝公文理论的繁荣做了充分的铺垫.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战国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人赋。通过透视美人赋的基本特征,发现其蕴涵着一种文化意识——美人崇拜。美人崇拜意识肇始于周代民歌,美人崇拜是我国古代人民所追求的一种审美意趣,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美人崇拜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挑战,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其实质是对生命本体的崇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