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让鲁迅拍案惊奇,使其受益匪浅。鲁迅不仅继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将之打上个性化的印痕,具有“同而不同”的特色,而且超越了吴敬梓的讽刺成就。  相似文献   
2.
3.
《墨经》中所论譬、侔、援、推是以"类同"为根据的类比推理,运用中遵守"异类不比"的基本规则.系统阐释四种推理的内涵、特征,可见我国先秦类比逻辑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大量哲学、审美史料的梳理,对“和”文化的源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和”内涵的两种不同意蕴。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诸家,尤以史伯、晏婴为代表的“和”思想,从符合客观规律的角度把握“和”内涵,作为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中和”观出现,它以维护封建礼法秩序为目的,具有着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作为“和”文化的主流源头,儒家“中和”现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目前传统“和”文化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和”、“中和”两个概念不分的倾向。正本必须清源,要继承传统“和”文化的精华,对“和”文化两个源及其流的区别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和余华小说的精神同构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仍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在直面人生、社会的价值问题和精神溯源的过程中,一代代的文人与鲁迅不期而遇了,新时期的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认识论与价值观方面,在思想理念及深层的精神领域,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的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与绘画艺术之间似乎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它们却以一个共同的基点确定地关联在一起。一方面物理学和绘画艺术都反映了我们眼前的大千世界中无数现象背后的两种秩序——精确的、严格的秩序和混沌的、奔放的秩序;另一方面它们在反映这两种秩序的过程中,均获得了真理的普遍性以及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在物理学和绘画艺术的极致境界,两者是浑然一体的。凡是开先河的物理学研究,凡是创新篇的绘画艺术作品,都会涉猎到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性,都执著地追求着对自然界进行精确而细致的观测和开创性的描述。绘画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分支,物理学作为科学之基,两者之间虽然南辕北辙,但殊途同归,它们的关系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相似文献   
7.
The paper discusses Iris Marion Young's idea of asymmetric reciprocity that rethinks typical understandings of gift giving. Iris Marion Young's proposals for asymmetric ethical relationship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tic contexts that seek to take differences seriously. Imagining oneself in the place of the other or expecting from the other what one expects from oneself levels out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and hinders possibilities of interaction.

The conditions of asymmetry and reciprocity of Iris Marion Young's communicative ethics, as well as that of the unexpected as understood within situations of gift giving, bring about new reading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ituations. The paper discusses issues of power and knowledge that have important ethical implications for how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could be imagined and how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imagine themselves.

Following Derridean underpinnings to Young's notion of asymmetric reciprocity the paper questions pedagogic attempts that seek to minimize the asymmetric positions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practices based on the re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d reproduction of persons. The paper follows Young's arguments against Derrida's reading of asymmetry as being one sided. It argues that such a reading does away with the idea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ltogether as teaching necessarily involves acts of responding. It continues to argue that Young's conceptualizations of gift giving as reciprocal and asymmetrical open up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s of the pedag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相似文献   
8.
校对孕育于校雠和校勘之中,伴随着活字印刷而诞生。校对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和学问形成于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近代印刷业兴起之后。从校对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它的主要功能一直是“校异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校对文本和校对模式发生了变化,校对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主要“校异同”转而为主要“校是非”。  相似文献   
9.
排球教学中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通过对随机抽取的我校男、女各100名排球专项课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同异反联系数计算,发现在高校排球教学中,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比为1:2左右,也就是在排球教学中,有约1/3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教师,男女生对排球教学中不确定性的认知无显差异,调控排球教学不确定性的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10.
当前,倡导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呼声日趋高涨.鉴于此,结合库恩提出的文化不可通约理论,从民族分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消除心理偏见对“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的不良影响,以期为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做一些反思性的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