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教育   21篇
体育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五、六十年代苏联诗歌引以自豪的是呼应所有“永恒”主题的抒情诗。“永恒的主题”使抒情诗打破统治文坛多年的“颂体”,走向新生与繁荣。一方面,老一代抒情诗人重新得以肯定,新一代青年诗人开始崛起;另一方面,诗歌的题材更为宽泛,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永恒的主题”无疑在表现自我、抒发性情方面找回了真实鲜活的生存个体———“自我”。  相似文献   
2.
专注于表达的写作训练就是把写作训练的目标集中在表达能力的提高上,要表达自己实际的经历和真实的情感。既不能为文造情也不能为情造文,更不能因顾及文体要求而牺牲表达的内容和效果。专注于文体的训练作为训练的主体是错误的,但专门进行文体训练又是必要的,只要我们不把这种训练绝对化,而是通过这种训练培养学生的文体感和文体意识,就能够发挥文体训练对提高自主表达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表现自我”的文艺思想,虽然接受了古代和外国的影响,但却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结合创作实践做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他继承了公安派的主张,却没有那么散漫不拘;借鉴了英国随笔的创作主张,却又具有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朱自清“表现自我”这一文艺思想的孕育与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是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学生和教师的课堂心理类型与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着重对学生和教师在课堂的心理特征以及产生这些心理特征的原因做了简单的分析,因而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课堂心理特征进行因素利导地教学活动,同时也提出教师如何调节自己的课堂心态。  相似文献   
5.
对文学批评理论类型的划分通常有传统与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以及作者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等几种方法,但这些归类方法往往有生搬硬套之嫌,割裂了批评主体、批评方法与批评对象之间的复杂关联。笔者拟对文学批评理论做出新的整合,借用结构主义之矩阵分析方法,将其分为形式论证型、共生构成型、自我表现型和否定反讽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体格焦虑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文献综述法,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运动心理学领域中有关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概念和理论,并对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人口统计学指标、身体锻炼变量、身体自尊等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和评述。综述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应从自我表现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性体格焦虑,为我国锻炼心理学领域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出发,着重分析了学生自我表现力培养过程的四个阶段,以及所采取的主要培养手段。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择业意识 ,要有充分的准备应对“面试” ,在了解就业信息中 ,确定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10.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