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大妈”跳广场舞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本文着重考察上海5个城区女性中老年市民的广场舞赋权现状,旨在挖掘体育赋权的测量方法,特别关注广场舞在社区-组织背景下对自我认知、自我效能和社会交往3个维度的影响。论文采访上海5个城区144位广场舞爱好者,每个区的广场舞调查按照实地抽样的原则,尽量兼顾到小区广场、闹市广场、路边空地、公园、居委会和街道文化中心场地等不同类型,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结合的方式。这是中国第一次运用实证方法来测量体育赋权,结果显示广场舞本身就激发赋权过程的发展,同时广场舞锻炼时间越长,广场舞爱好者的自我效能也就越高;不同的广场舞场地,其广场舞爱好者的群体认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秋雨主要散文作品的解读可发现其独特的双重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艾利森作为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定捍卫者,自幼与黑人音乐便有了不解之缘,其文学创作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音乐,在音乐方面的修养直接影响到其世界观和种族文化观。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自始至终都流淌着黑人音乐的音符,成为小说人物表达心声的特殊语言。艾利森在作品中对黑人音乐娴熟的驾御能力充分说明了黑人音乐已成黑人声讨种族歧视、走出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超越自我的有力武器,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丁玲早期的创作显示着一种女性自我的困惑,而转向革命的认同,则成为克服自我困惑的重要途径。在这自我认同转向的背后,可以看到知识分子自我转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以问卷为调研方法,从自身认同和建构主义理论,探究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教育实习中英语语言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英语教育实习期间,英语语言能力影响自身认同、交际模式和英语语言情感的变化。研究证明,在英语教育实习中,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主要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寻根经历,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黑人民族文化,提出了正在失落的黑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黑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之思想。文章主要解析作品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9.
预防和调适并举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基本思路。自我认同危机的预防机制主要包括建设和谐民族文化、推进主体性教育以及确立生成性自我观。其应急策略则表现为,学校不仅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同时大学生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称赞语的应答为例,对美国华裔学生和非华裔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第二语言的语用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和发展;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习得与学习动机、身份认同、母语的语用习惯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