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82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4年3月14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2004年宪法修正案》集中体现了“以民为本、保障人权”的现代宪法精神,坚持“以民为本、保障人权”的现代宪法精神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落实《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以民为本、保障人权”的现代宪法精神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省委提出构建和谐湖北,完全符合国情、省情,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必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关涉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以民为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本期我们刊发了厦门市同安区、河北省迁西县、吉林省舒兰市在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中的具体做法,其中不乏特色之举。不难看出,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当、重点突出、加大力度,教育系统定会树立文明诚信的良好形象,形成清廉务实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我国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而从他们的义利观、等级制度经济观、以民为本的经济观等三方面阐释孔子、孟子、荀子对先秦儒学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创立、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孔子为救国救民,提出君子治国要重视德治,要修身正已,重视对人民的教化,在用人上要善于选贤任能,要爱民敬民惠民,但他也不否认刑罚的作用,他主张德主刑辅,使用刑罚要适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明儒重民观的概述和探析,阐明自先泰儒家以来对重民观的承继与发展,即从"以民为本"的重民观发展到"由民为本"的重民观,尤其是黄宗羲的"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天下为本,君为客",君臣都是"天下的公仆";废"一家之法"以及"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把学校视为议政、参政、教育、监督的机关等,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民本思想的重民观,并且向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本思想转化,极具进步意义,对现代文明也有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清代八旗蒙古汉文著作家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保留本民族诸多特质的同时,他们勇于接纳汉文化;在繁忙的政务之暇,用汉文著书立说,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论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其作品蕴涵着以民为本这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他们还身体力行,在其从政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践行这一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以民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新思想,它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思想有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是一种立足实际、体现时代精神、以"以民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剥削阶级统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只能图温饱,不可能达到“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广大人民课利益的历史。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科学性、鲜明的人民性与现实可行性,是真理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温家宝总理在《致史晓风先生函》中指出:“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论述,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领导人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为根本宗旨的思想风格与行为准则,也从正面反映了黄宗羲朴素民主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