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剩女”作为一个被社会热议的群体,一直以来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媒介报道中。媒介具有强大的信息环境创造力,它对于某个群体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该群体的印象。究竟是“剩女”这个群体本就具有媒介所呈现的特点,还是媒介在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刻板化的“剩女”形象?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新京报》和上海《东方早报》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媒介在对“剩女”群体进行报道时是如何构建其形象的,从而探究大众媒介报道中对“剩女”群体的污名化倾向,并对媒介今后的报道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和广泛应用,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不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微妙的变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呼应,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也在不断解构并重构相关的女性话语,"反剩女"话语随之应运而生。同时,立足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女性主义及话语及其表征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场域中也面临着被异化和被殖民化的双重可能。本研究将从"剩女"的话语建构路径出发,以互联网场域中的"反剩女"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3.
马丽敏 《东南传播》2011,(9):103-104
当下关于“剩女”题材的五部热播电视剧对“剩女”这一群体形象的定位和塑造存在偏差。“剩女”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还是人们的主观判断,是否已成为实质性的社会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的论证。笔者认为,“剩女”的出现是通过社会反映而界定出来的概念,是社会给这一群体贴标签的结果,媒介和大众应该客观正确对待这一群体,理解并尊重她们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4.
小安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美女。不娇,不嗲,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是公主的资深美女会有这样的性情。可她再安静低调也掩盖不了出众的长相,尤其在男女比例为14:1的工科,系花的声名远播。天秤座的小安却腼腆而客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剩女”现象在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这个词汇的背后,性别歧视的观念依然存在。通过分析“剩女”现象背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指出“剩女”是一个污名化的称呼,是对女性歧视的延续。呼吁当代女性不要被这个词束缚,要勇于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刘睿 《高中生》2014,(28):12-13
乌拉多恩出生于1980年,是一个温文内秀的"文青",或许,在"文青"的前头,还要加上"大龄"二字——34岁还未嫁,算得上是大龄剩女了。可是她一点儿也不着急:"女人,先得是自己,然后才能成为别人的谁。"因为相信人生无法回头,所以,每一步,乌拉多恩都走得踏踏实实,她相信,这样就不会给自己的未来留下遗憾。面对钟爱的音乐事业,乌拉多恩更是把这个原则贯彻到底,她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7.
张晓雅  杨晓芬 《留学生》2014,(18):28-31
正罗爱萍,广州媒体人,因著作《中国剩女调查》而受到关注,甚至质疑。经过近四年的调查采访和写作,她认识到社会对"剩女"的理解有失偏颇,这个群体也正在被污名化。她要做的,就是为剩女们发声、正名、立言当"剩女"这个称谓已被滥用得无需更多释义,大众也对该词所传播的态度习以为常时,2014年7月,一本名为《中国剩女调查》的新书又将该话题激起千层浪,它无比清晰地表明了立场又解析了其中疑惑:中国社会对"剩女"的理解有失偏颇,"剩女"是贬义,被消费的词汇;"剩女"的真  相似文献   
8.
正婚恋乃社会生活最敏感之窗口,时代变迁一举一动,都会在婚恋中迅速得到折射。各地婚恋流谚林林总总,既体现民间智慧,俏皮机敏,又透视时代特征,简洁有趣,有时说不定会叫你笑勿动。1950年代就有人为女儿取名"美满",寄望甚豁,视婚姻为女儿一生之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各校女生择婿排序:"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好通融。"欲解其详,要从头听起哩!其时,北大学生年龄偏大,而师大生普遍穷(师范免费),清华虽然公费,但考入的学生大多为各省尖子才俊;燕京学费高昂,学生大多家庭富裕。至于  相似文献   
9.
危琼 《新闻世界》2010,(9):112-114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事物和塑造形象的特殊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剩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剩女"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10,(35):12-13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进入21世纪,当年青葱粉嫩的80后也跨入了三十而立的年龄段,80后愁嫁的剩女也多了,麻烦的是,她们越是急于愁嫁,却越是容易嫁入狼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