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静 《河北广播》2006,(3):75-76
其实我跟栏目接触最多的是做公益,因为我是做公益的,是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的。我经常做一些活动,跟媒体的接触非常多,但是我就觉得一直来说媒体就是一个介绍,有一点旁观者的视角,但是作为《百姓30分》来讲,真正的去主动地去做一些公益的活动,做一些公益的事。像去年组织的扶贫植树、向印度洋海啸地区捐款、和贫困大学生一起过年、学雷锋万人签名等等,我就觉得像这样一个年轻的集体,有这么强的爱心,  相似文献   
2.
赵美凤 《中国德育》2007,2(8):90-92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半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抗日女英雄:11岁参加革命,为八路军传递情报;14岁任姐妹团团长,掩护邓小平的爱人卓琳、万里的爱人边涛顺利渡过黄河;16岁入党,多次遭敌人逮捕,3次被活埋.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班级—爱心接力班。1995年3月的学雷锋活动中,当时的高一(3)班成立了“爱心社”,照顾一名孤寡老人。“爱心社”成员每周、每逢节日都主动上门为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学校政教处了解后,决定将这一活动确定为全校性的接力活动,并命名为“爱心接力”。  相似文献   
5.
赵瑜 《老年教育》2011,(3):27-27
今年66岁的天津市红桥区佳园北里社区居民赵永华,十多年前,父母和岳父母相继去世,孩子们都忙着工作,感觉家里少了很多温馨,于是产生了赡养孤寡老人的想法。在和妻子商量后,他们开始了长达14年的“爱心之旅”。  相似文献   
6.
微亮相     
《今日教育》2014,(3):8-8
刘盛兰让贫困孩子有尊严地成长 92岁高龄的刘盛兰是山东烟台的一位孤寡老人,1996年.他开始拾荒助学,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老住进了医院,  相似文献   
7.
陈斐华 《收藏》2012,(1):125
七年前,江苏南通市公安局开展以帮扶孤寡老人、孤儿等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我负责帮扶辖区孤寡老人杨大爷,接到任务后,我经常上门去看望老人家。每次去的时候都要买点水果、糕点送给老人;同时为老人晒晒被褥,洗洗衣服,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谈心。  相似文献   
8.
林秀贞,河北枣强县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30年来义务赡养6位与自己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无偿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学生,并在自家的工厂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林秀贞的忘我奉献,使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杰出母亲”等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9月,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9.
湖南洞口、隆回两县的调查证实,目前农村孤寡老人在物质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方面严重缺损,社会支持乏力,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尽早建立农村孤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人性的呼唤,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10.
曾有这样的事例:老师教导学生要拾金不昧,于是有的小学生苦于捡不到钱,便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去交给老师,并告诉老师,这钱是捡到的,以此获得老师的表扬。学生的初衷并不是欺骗老师,而是要实践老师的教导获得表扬,但是客观上,他撒谎了。结果是,他拾金不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