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额尔古纳成矿带是中国东北重要的银、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它位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东南缘。最近,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发现了砂宝斯、老沟、小伊诺盖沟等金矿床和一些金矿点。这些金矿受洛古河-二根河韧性剪切带和额尔古纳河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常赋存于韧性剪切带的次级张扭性断裂构造中。矿石中硫化物含量一般不超过3%,且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CO2三相和纯CO2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H2O、CO2和N2为主,含少量H,S、CH4为特征。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低,介于2.06~8、54%NaCleqv之间。老沟金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71℃~452℃之间,平均295℃,小伊诺盖淘金矿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9℃~493℃,平均亦为295℃,均属中温热液矿床。老淘金矿成矿压力为61~122MPa,平均82MPa;小伊诺盖沟金矿成矿压力为38~172MPa,平均93MPa。前者成矿深度介于6~9km,平均7km;后者成矿深度为4~11km,平均8km。上述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造山型金矿类似,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秦岭翠微晓苑生态园"生态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该景区的地理、人文及景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的景观元素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秦岭翠微晓苑生态园"进行实践性的规划与设计.分析其产品及市场定位,并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原理进行功能分区及生态再构设计,力求能以此项目为契机进一步促进秦岭区域生态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锐齿栎是秦岭中低海拔区域的主要树种之一,对秦岭佛坪、长青和太白山北坡三个区域分布的锐齿栎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佛坪自然保护区,锐齿栎分布范围最大,个体数量多,种群结构表现为增长型;落叶阔叶林将是该区域将来的主要组成类型,锐齿栎和化香树等阔叶树种将成为该区域将来的主要组成成分.(2)在长青自然保护区,锐齿栎分布范围大,个体数量多,种群结构表现为增长型;针阔混交林将是该区域将来的重要组成类型,锐齿栎、铁橡树和华山松等将成为在群落中具有明显优势的树种成分.(3)在太白山北坡,锐齿栎种群分布范围很小,个体数量和幼龄个体较少,种群结构趋于衰退,该地区的锐齿栎林很可能在将来被其他类型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推进,人们对登山健身运动的需求不断增长,由此为民众构建更加安全,设施完善,路线合理,风景优美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已成为全民健身及户外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的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陕西秦岭构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构建规划进行研究,为陕西的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秦岭地区10种百合科植物核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秦岭地区的Polygonatum的2种,Hosta的2种和Smilax discotis,Cardiocrinum giganteum,Asparagus filicintus,Reineckia carnea,Tupistra chinensis,Rohdea japonica做了核型分析。其中有4种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本义对不同产地的玉竹gonatum odoratum)的核型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其核型进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秦岭山地39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近50年来的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秦岭山地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岭山地近50年来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变化的倾向率是-8.6mm/10a,但近15年来降水量呈递增趋势:在空间上,秦岭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逐渐减少,秦岭山地除商南降水量呈略微上升趋势外,其余地区的降水呈略微下降趋势,秦岭山地各代际800mm等降水量线发生明显移动,与标准时期相比,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北移0.02°、0.48°,其余年代略有南移。在0.18°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研究(Ⅰ)——成本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计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保护成本及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修正了研究中的误差;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米切尔分类方法,找出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成本承担者及效益分享者,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文章对成本一效益进行进一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调整后的综合效益约为234亿元,其中生态效益约为188亿元;经济效益约为34亿元;社会效益约为12亿元;综合效益成本比为7.88。在成本效益比较分析表明保护区周边社区承担了过多的成本且产生了负效益,这也是引起社区与保护区矛盾最根本的原因。研究认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区群的综合效益会呈上升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计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成本效益进行进一步分析及预测。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结合十余种拟合曲线,根据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本效益截面数据,尝试性地进行了综合效益及三大成本之间关系曲线拟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模型拟合优度R2大小及显著水平Sig.判断,最终得出了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式。即三个拟合函数分别是:①综合效益(Qt)与直接保护成本(Xa)的函数曲线方程为:Qt=-68.244+870.688Xa-2493.849Xa2+2304.879Xa3;②综合效益(Qt)与间接保护成本(Xb)的函数曲线方程为:Qt=17.844e1.986Xb;③综合效益(Qt)与机会保护成本(Xc)的函数曲线方程为:Qt=-78.157+104.775Xc-32.953Xc2+3.296Xc3。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保护区投资做有益的帮助,同时为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的完善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考察和对历史文献考证,秦岭少华山北麓特大山崩的地貌特征、发生过程、形成机制的分析可以获得该山崩发生在更加古老的山崩堆积体(阜成山)当中。由于崩塌和原古堰塞湖水的即时下泻,使得山崩土石迅速转变为泥石流,从而形成由南向北纵长的巨大堆积体。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山崩的发生年代,是公元1072年11月3日,即宋神宗熙宁五年九月丙寅日。  相似文献   
10.
综合性大学地质院系如何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建设集实习、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野外实训基地,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做到多学科共享和校企共建,并在合作双赢模式下共同开发,"西北大学秦岭综合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