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表现了他对经书怀疑的经学思想。这是对官方统一经学思想的背离。他疑经的立足点是对史实的追究,但并不是要推倒经典的权威地位,主要意图是要求重新解释经书。  相似文献   
2.
吕祖谦在其<左传>学著述中,部分继承了汉学的传统,对<左传>传文、注释,以及前辈相关观点有诸多疑问,其背后却有着尊经尊孔的思想做指导,这与吕氏的疑古并不矛盾,二者构成了吕氏<左传>学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现代“疑古”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顾先生的治学方法论有“中”,“西”嫁接的特点,他所选择的中、西两端的代表,一为胡适,一为崔述,顾先生“层累说”受到了崔述较深的影响,其治学方法也和崔述一样,一方面能够将史事的“原始状”与“传衍状”相分离,另一方面,亦由于过分强调史料的“当下性”而忽视了史料的“滞后性”,致使顾先生在疑古的具体操作中不免出现了某些误区。  相似文献   
4.
怀疑精神乃儒学的内在生命力。处于中唐儒学复兴思潮背景下的柳宗元,在疑古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国语》进行了系列的批评和非议而做《非〈国语〉》六十七篇,柳宗元的这一思想为宋学疑古、惑经的全面展开开启了序幕。  相似文献   
5.
语文古诗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实行课内外结合,有意识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扩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体验,激发想象,提高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怀疑思维是人们的独特思维方式。怀疑逻辑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合理怀疑的,即研究如何从怀疑某个命题或不怀疑某个命题出发演绎地或逻辑地得到其他可疑的或不可疑的命题。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广泛地运用合理的怀疑思维。建立一个划界标准———根据这个标准确定什么样的命题为“可疑的”命题、什么样的命题为不可疑的命题———构成科学方法论或科学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从可疑的命题、不可疑的命题得到哪些其他的可疑的和不可疑的命题,这涉及到我们运用什么样的怀疑逻辑系统,同时涉及到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的分析,这同样是科学逻辑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笛卡尔将整个的传统知识大厦推倒重来,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在认识论上进行一次大胆而又审慎的重构。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逐字分解和辨析,发现该命题的关键不是“在”,即我的存在,而是“知在”,即认识到我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在”的两种逻辑悖论的论证策略,即违反不矛盾律策略及无穷倒退策略。进而从怀疑的对象、内容到怀疑的过程本身来回答我是否真的无法怀疑自己的怀疑这个棘手问题。最后回答两个相关问题:根本上应当如何看待怀疑,以及逻辑自身是否应当受到怀疑。  相似文献   
8.
疑古思想是福泽谕吉(1834-1901)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泽的疑古思想源于他自身与生俱来的怀疑精神,因此充满了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福泽认为疑古思想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创造历史的人必须具有充分的怀疑精神。由于福泽深受西方批判的历史哲学影响,所以他的疑古思想中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陈娇容 《科教文汇》2013,(18):131-13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并提出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疑乃思之端,学之源,善于思考才能善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有效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is the third in a series of research articles (Harkness, S. S., D’Ambrosio, B., & Morrone, A. S.,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65:235–254, 2007; Morrone, A. S., Harkness, S. S., D’Ambrosio, B., & Caulfield, R. 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56:19–38, 2004) ab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s of the same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the mathematics course, Problem Solving, she taught for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in Problem Solving reported that they were motivated and that Sheila made learning goals salient. For the present study, addi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in 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nd emergent conceptual framework, not within a motivation goal theory framework as in the two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heila’s “trying to believe,” rather than a focus on “doubting” (Elbow, P., Embracing contr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6), played out in her practice and the implications it had for both classroom conversations about mathematics and her own mathematical thin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