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程.教材.教法》2017,(6):106-111
传统儒学课程指的是在我国古代社会被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素材并得以课程化的部分儒家经典,以及体现和阐发儒家思想的其他供儿童青少年研读的学习读物。儒家思想是传统儒学课程的源头,有些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进入学校从而成为制度化的学习材料。传统儒学课程在维系古代中国的人文教化和维护德治取向的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3.
近读《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的《礼记》有"敬业乐群"一语。何为"敬业乐群",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谓之"敬业";乐于在学习和工作中与人相处,谓之"乐群"。两千年前的古人已经认识到敬业与乐群的辩证关系,故而强调人们学习中,敬业还要乐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人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华蘅芳是清末著名数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出生于世宦门第,自幼不喜四书五经,却酷爱数学;他倾心洋务,设计出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为引进西学,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西方先进科技书籍;为培养人才,他先后任教于上海格致书院,天津武备学堂,湖北  相似文献   
5.
明代经学以科举化为首要特点,其经学诠释传统发展至后期,出现了以《四书蒙引》《易经蒙引》《四书存疑》《易经存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诠解著述.它们以羽翼明初官定《四书五经大全》为旨归,不断为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的发展注入新血.这些渐次完成的程朱理学诠解著作,在明清经学转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在传衍过程中逐渐并行并称,乃至形成"蒙存浅达"的固定话语,甚或成为明代经学的标签化表述,在清人反思明代学术之弊的语境中被反复使用."蒙存浅达"的话语生成史,直观展现了明清经学的嬗变进程,也蕴含着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石鸥  陈静 《湖南教育》2008,(7):8-10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都是不分科的。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百家姓”“千字文”均是文史哲合而一体。最早按国文、历史、修身、地理等分科编写教科书的当属文明书局,它的《蒙学教科书》系列是我国最早的分科教科书,其语文教材是最早分科设学的语文类教科书,比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还早了一年,开创了近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学热"成了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但凡冠以"国学"的字眼,都会吸引眼球.且不说有些大学开设了国学班、国学院,专门教授四书五经等经典文本,单从一些地方设立"童学馆",招收幼童,让他们穿戴仿古衣冠诵读经典就可见端倪.当然,国学能够"热"起来、"火"起来,各类媒体也没少出力.……  相似文献   
8.
一部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史,从特定角度看,就是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的探索史。自鸦片战争以来,承受了巨大耻辱的中国人,在寻求自强图存的路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国自上而下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认识必然反映到教育领域,从而促使中国传统教育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和以培养朝廷官员为主要目的,逐渐向以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和以培养社会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要目的维度转变。当清政府废除了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后,这种转变进程更加迅速。  相似文献   
9.
幸运儿     
直到经过了最近这一二十年的人生波折,我才渐渐明白了,人世间的确有"命"这一样东西。当然不是算命先生说得口沫横飞的那种神秘的主宰,它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指你在什么时候,出生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0.
顾森 《大学生》2013,(17):26-27
正2007年,我,一个理科生,却混进了看上去与我八字不合的中文系。在正式进入中文系学习之前,我一直以为,中文系所学的内容无非就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鲁迅老舍之类,那些恐怕我一辈子也不会喜欢上。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中文系里也有我感兴趣的。中文系学生不但需要学习文学知识,还需要学习语言学知识(事实上,中文系有一些专业就是专门研究语言学的)。而我呢,则无可救药地被语言学迷住了。在这里,我希望用这么一篇小文,改变大家对中文系的看法,勾起大家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语言学的魅力。如果有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有趣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