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静 《文教资料》2011,(18):70-71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几个时期华夏古乐与外族外域音乐的传播与交流的研究,分析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碰撞的结果,即强势文化吸收弱势文化.并消化据为己有;而弱势文化一方随着强势文化的传入逐渐被同化.甚至成为附庸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亡,或是作为边缘文化默默存在。  相似文献   
2.
突然不知该用什么词来赞美你。你有蜿蜒舒缓的青春石板路,你有古拙淡雅的吴门画派.你有清新秀丽的满湖荷花,你还有曲径通幽的长廊。你积淀的文化不可胜数,在华夏文化中独秀一枝,可我却在志愿书上毅然填了别的城市的名字,背起行囊,远走他乡。  相似文献   
3.
石晓  魏佩 《收藏界》2011,(5):131-132
2011年3月27日上午,由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中原民间瓷苑标本中心主办的首届"陶朋瓷友·中原雅集"活动暨"河南古代窑口理论研讨会"在郑州城外城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藏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郑州市文物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王景杰代表文物部门首先发表了讲话,随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木森以《宝丰清凉寺汝官窑与张公巷窑》、林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增午以《安阳相州窑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2011全球华语广播网年度会议暨第二届全球华语广播奖颁奖盛典在湖北武汉举行,来自海内外近30家华语广播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守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广电总局、湖北省委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铁骑、美国鹰龙传媒总裁苏彦韬、武汉大学教授吕尚彬等华语广播机构的代表及业界专家学者就全球华语广播的交流、合作进行了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5.
漆艺     
中国是世界上漆树最多,发现和利用漆资源最早的国家(图1)。从漆树上割取的灰乳色液汁,称生漆,俗称土漆、大漆,有抗潮、防腐等功能,可直接调制漆胎,或加工提炼成各种色漆。将漆涂、绘于器物表面,可以做到色泽亮丽、锦上添花,而且层次丰富、意韵蕴藉,独具艺术魅力。漆艺古称髹饰,以天然漆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皆取其坚牢于质,  相似文献   
6.
先秦文其实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正是羌族。由羌族先民创造的华夏文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绝对性的贡献。汉族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整合各个民族的过程中,由最早的极少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主体民族。岷州是古羌族的发祥地之一。古羌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发展阶级,它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吃了吗"这个问候语,具有华夏文化特质。解释为中国人偏好饮食,只是看到宽泛的表面意义;解释为中国人偏重以饮食作为社会交际的主要手段,也是基于直接经验;理解华夏文化延伸"食物共享"的意义,才能明确"吃了吗"的真实意义,仅限于表达亲近的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8.
华夏文化是具有独特个性而又有世界性理念的"天下文化",是以"和"为核心的文化。与"己"和的"佛",与"天"和的"道",与"人"和的"儒",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华夏文化的主体。源自印度的佛教,在华夏文化与华夏意识的大环境里转世为生、转识为生,最终实现了中国化。其对西方歪风有强大的"免疫力",故面对西方的挑战和"全球化"的冲击,必须要张扬华夏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9.
春节见闻     
《中学生电脑》2009,(1):33-34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很多同学都写过有关春节的作文,但由于舂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如贴对联、吃年夜饭、祭祀祖先等大都大同小异,所以同学们在选用素材写作时很容易撞车。撞车不可怕,可怕的是写的细节、表的情感、选的角度等也都一模一样,写出“概念化”的春节。春节于你我而言都应是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味道,你喜欢吃好穿新,我喜欢亲人相聚,他喜欢喜庆热闹……那如何写好“春节”呢?  相似文献   
10.
欧求忠 《考试周刊》2013,(73):26-2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其"以形示文"的表意特征和独特的形体结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基于此,文章以华夏民族家居文化、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的某些侧面为切入点,讨论汉字对我国文化的折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