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内部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的世界中,有时取出相对很小的一部分就能破坏一个系统.由工程师爱德华·墨菲首先陈述的定律是这样的:一般地说,可能犯错误者将犯错误.这句话所描述的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在许多情况下,工作上的失误不是由个人的坏运气所引起的结果,而是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的后果.一个与直观相反的墨菲定律的例子来自概率论,由科学作家罗伯特·马地欧斯精心制作.想象你有10双袜子,并且不管你怎么保管,还是丢了6只.问题在于,什么事情最会发生?是最幸运的情  相似文献   
2.
长盘梦魇 又是长盘落败,又是领先之后被逆转。经过23局苦战,丁俊晖终究还是没能迈过墨菲这道坎,在10:9领先的大好形势下,丁俊晖被老冤家墨菲连赢4局,4月27日随着记分牌最终定格在10:13。随着‘胖子”发泄式地挥了挥右拳。  相似文献   
3.
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风雨,见证了生命自然的精美与和谐。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生本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  相似文献   
4.
以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墨菲提出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国家理论,并希望借此引导人类真正实现自我解放.不过,由于过度地对物质实践加以排斥,该理论最终很难付诸于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5.
6.
学术失范、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风不正……这一系列术语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大众视界似乎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说,有以下两方面理由。一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学术界就已经纷纷涌起对学术不端行为曝光的事件,只不过这些事件多集中在“伪造数据”方面,如有名的贝尔实验室。这还只是停留在引用或盗用他人作品而未注明出处层面,换句话说,这种造假还是显性层次的,也是高端的学术不正。  相似文献   
7.
引用墨菲定律,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特点,结合墨菲定律的一些启发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进行一些探讨.在学生安全管理与墨菲定律的有效结合是对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探索.根据墨菲定律的启示,结合学生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时下在以色列,一个类似中国的“少年班”的教学项目越来越受欢迎。这个被称为“墨菲特”的项目在各个中学里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提早完成中学课程,学习大学课程。上周,来自以色列各地的“墨菲特”班学生们聚集在以色列南部锡尔弗中学.交流学习经验。本报记者也走进了他们的课堂.和这些聪明的孩子们近距离交流。  相似文献   
9.
黎小年 《父母必读》2011,(5):116-118
从小就不爱学数学,做了爹,当了妈,最怕孩子也遗传自己对数学的"迟钝"。天哪,还真是悲剧重演!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解决这一大心结? 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也和别人一样,觉得数学是如此无趣。直到四年级的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喜爱的画画和不那么喜爱的数学有着某种强烈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1949年,一位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在一次试验中,将16个火箭加速度测量器悬空装置在受试者的上方,结果,测量装置被装反了;他对此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笑话"可能出错,就会出错",人们便把"可能出错,就会出错"的现象称之为"墨菲现象"。由此想到在我们的培训工作中,不论是培训师或管理者,不论是学员或学生,也常常会遇到"墨菲现象"。如有的学员常在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关键点时出现错误,这就会影响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理解。我们姑且把培训中发生的错误称为"墨菲现象"。那么出现错误或发生"墨菲现象"是否是必然的?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所谓的"墨菲现象",就是我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推脱和理由吗?因此,在我们培训工作中,如何破解"墨菲现象"这一个魔咒,对于保证培训质量很有现实意义。一、如何正确认识"墨菲现象"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会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呈现千姿百态,主观认识也必须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能准确地反应世界。鉴于影响因素众多,信息量大,客观性不同,在认识过程中,经过选择性原则、直觉等人脑机能,会存在认识偏差的,一般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反映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