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的第一天,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老年天地》节目由每周播出4次改为每天播出1次,同时推出精心设计的《活到老学到老》,《天涯知音》,《老年心理漫谈》,《人生故事》等栏目,一下子吸引了广大新老听众。他们纷纷来信、来电称赞老年节目跃上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个性突出,贴近生活,深受老年朋友喜爱的对象性节目。  相似文献   
2.
对农电视节目的成绩 对农电视节目指的是专门面向广大农村受众,以农村观众为收视对象。从农村观众的视角报道“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及其他问题,力图关照广大农民的兴趣、愿望和呼声的对象性电视节目。需要指出的是,对农电视节目并不等同于农村题材节目。  相似文献   
3.
电视对象性节目与观众心理需要的应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北京市六个城区四个年龄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观众的心理需要及其各类需要之间重要性的排序,找出其优势心理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对央视的四个有代表性的对象性节目:《大风车》、《第二起跑线》、《对话》、《夕阳红》进行内容分析,进而考察这四个对象性节目所表达的内容与目标观众心理需要之间的应对状况。本课题旨在为电视对象性节目的编导者提供一种更本质、更深入的受众需要观,建构有利于推动受众全程社会化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情感要素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激发因素,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人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人本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我国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图书馆工作中坚持人本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主体客体化的大数据生成、采集、分析和利用成为可能,可大致勾勒和预测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人类迅速地进入大数据时代,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冲击。从唯物史观视域下解读与反思大数据能让我们从容地走向善治。可从以下多维角度进行解读和反思:感性对象性活动:大数据的生成根据;实践的继承性:大数据的治理依据;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大数据的存储原则;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大数据的价值取向;理论掌握群众:大数据的现实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感性对象性活动--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对象性活动超出了感性、感性时象性的视阚,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从而在根基处瓦解了理智形而上学,彰显出生存论的哲学境域。  相似文献   
7.
少儿广播节目是对象性很强的专题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在得不到听众反馈的环境里主持节目,往往由于面前没有受众实体,不能与受众直接交流,从而缺乏对象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得好:“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因此,  相似文献   
8.
随着广播窄播化的发展,对象性节目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对象性节目的收听率,是业内人士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残疾人广播节目其受众群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节目中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这是培养和巩固受众群的重要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9.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塑造了布恩迪亚家族,也通过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宿命表达了自己对爱和孤独的理解。这种关于爱与孤独的表达,指向一种内向性的生存论。布恩迪亚家族成员身上所焕发出来的爱不是对象性的,因此而产生的孤独也不是对象性的。爱与孤独在主体身上经历了由外在转向内在的过程,最终演变成内向性的爱与孤独。经由内向性的转向,爱和孤独不为外物所流转,显得愈发珍贵。而内向性的爱和孤独更是表明:内向性,才是个体生存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为天地之心"或"人为天地立心"的观念,尽管肯定了人和人心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生成性联系,却将其内涵认定为仅仅是基于"生物之心"和"万物一体"的 "仁心".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为天地立心",就不能用只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所认可的 "仁心"去为天地立心,而应该立足于人类已经取得的自然科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和人本生态观的成果去揭示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的"天地之心"的丰富内涵,并且特别要深入认识人类生态系统的对象性、主体性和生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