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西史东渐”的过程中,由传教士李提摩太与中国报人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是一个典型案例,对中国人阅读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前后,《泰西新史揽要》凭借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以及两位译者和出版传播机构的影响,成为晚清销量最大的译著之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新知和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老画家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之说,引发了二十世纪末最大的水墨文化大论辩,至今未息;他称得上一位中华民族的"孝子",他的艺术根基是西学,他是以"西体中用论"的世界眼光看待水墨文化中的"笔墨";如果"笔墨等于零"的初衷是为了水墨艺术发展而进行的呐喊,则是一剂开错了的药方,只能是画家创作中的一种感受;当我们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之说进行文化批判时,有必要对论辩的自身效果进行反思,倘若以"文明多极论"的世界眼光看水墨,对于传统中国画、现代水墨画,以及笔墨问题的研究,视野会越来越宽,探讨也会随之深入.  相似文献   
3.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民族自古以来相交往、融合的走廊,是一条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老驿道。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相互影响、逐步融合的过程。美术上,发端于巴黎的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波及世界,影响了许多国家,中国也不例外。超现实主义有对中国油画的影响主要通过西画的传入、中国留洋归国学子的创作实践和倡导、中国西画团体以及一些刊物和媒体的传播,使得超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留下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戏剧的东渐,既促成了东方传统戏剧的裂变,又带动了东方新型戏剧样式的产生和发展.东方戏剧所面临的困惑是如何在文化的变迁中保存自己的东方特色.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东渐史是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开展这个课题研究对西方哲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中外哲学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7.
谢继胜 《收藏》2010,(1):18-20
对于西藏艺术,西方艺术史学者很长时间都称其为“印藏艺术”或“印度尼泊尔·西藏艺术”,将其看作是印度、尼泊尔艺术的支流。事实上,从公元7世纪至20世纪,西藏艺术持续东渐.与汉地艺术的关系趋向紧密.形成了一种有可辨识特征的”汉藏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促进了汉藏艺术双向的发展,成为我国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明代西画经由传教士主导的西画来到中国。传教士们在澳门展开了西画创作活动,开办美校,培养出第一批中国本土西画人才。并以澳门为跳板进一步向内地渗透,促成了早期中西美术的交流与碰撞。由于数千年中国古典审美体系厚重的积淀,初期传入的西画并没有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影响也逐渐式微,几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9.
10.
刘咸炘生活于中国史学新旧转型的时代,他领悟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习惯,运用传统史学理论范畴,体察时代的脉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刘咸炘研究"前四史"与浙东史学,意在为传统史学表微,张扬中国史学的内在精神与活力。在西史东渐的大潮中,刘咸炘也关注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但对鲁滨逊等西方史学家的所谓"新史学"不以为然。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构建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之际,对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