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01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根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乔治.威瑟的诗歌《哦再见,可爱的林木》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该诗歌的"形美"、"音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2.
浅谈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促进教师教学有效性发挥的几个重要心理能力,分析了教师的倾听能力、批判反思能力、教学效能感等在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宝昌的《大宅门》,以其塑造的卓而不群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世界的独特魅力,表现了郭宝昌特有的女性崇拜意识、平等兼爱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外文学史上关于主仆之恋这一爱情模式大都以悲剧结局,这种悲剧属于社会悲剧。文章通过对《家》中觉慧与鸣凤、《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这两对艺术形象的比较,分析产生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各自不同的爱情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东方的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发展,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使人性扭曲,人的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事业规划与基建规划、建学院和建房子、建筑文化与生态文化等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歌唱内感”含义的深入分析与理解 ,并结合本人对“起音”感觉的体验 ,提出一些有关“歌唱内感”培养的个人见解 ,同时指出“歌唱内感”的培养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 ,揭示出“歌唱内感”的培养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忏悔意识.铁凝认为女人的罪孽源于女性的人伦关系中,包括姐妹关系、两性关系和母女关系.铁凝的作品多是透过这几组人物关系展现女性的原罪之源,女性只有通过忏悔和自省才能达到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8.
钢琴演奏教学中注意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从三个方面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问题: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培养学生灵敏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有其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又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加强对其人文素质的教育大有必要.可以通过在高职院校开设<古典诗词欣赏>这一课程来部分地完成这一目标,因为<古典诗词欣赏>中的崇高的爱国意识与集体意识、人生现与价值现以及爱情观与婚姻现等...  相似文献   
10.
Local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increasingly implementing e-participation platforms to involve citizens in consult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E-participation platforms usually succeed and produce positive effects in the community when adopted in the long-term scenario. The adoption of those platforms is still a challenge for local governmen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ntinuous intention to use e-participation over time is critical for the design of diffus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that motivate the citizens to keep using e-particip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rivers that predict the post-adoption of e-participation platfo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theory, that is the degree of affective attachment to a given community media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lly, our research model evalu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with use behaviour and the continuous intention to use e-particip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370 citizens who experienced an e-participation platform hosted by a European capital city. We found out that the direc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and use was significant. Even though the direc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and the continuous intention was non-significant, the indirect association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to use to continuous inten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is finding may indicate that the use behaviour is triggered by the influence of other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ut it does not persist to influence the continuous intention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