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自治区九运会举重比赛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琼花 《体育科技》2002,23(3):13-17
研究结果表明 ,广西青少年举重运动正处于上升阶段。其表现背景是小级别优势项目仍在发挥作用 ,运动水平增长速度较快 ,运动员达到高水平的年龄和训练年限趋向提早 ,重点项目布局体系正在发挥效益功能。但试举成功率较低 ,杠铃后掉和挺不起是试举失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八运会看我国女子举重比赛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对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举重比赛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分析了教练员对比赛战术的运用,运动员试举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以及运动员抓举与挺举之间的比例问题。旨在促进我国女子举重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常发生强直性肌肉抽搐,这种现象可能与血浆中[Ca2+]下降有关。针对其采用活性钙混悬液口服法快速补充[Ca2+],预防了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时肌肉抽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选手挺举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两台 PHOTO-SONICS IPL 型16mm 高速同步摄影机,拍摄了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我国9名参赛选手(其中7名世界纪录创造者,1名世界锦标赛冠军)的挺举技术影片,通过对影片的解析、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女选手挺举技术与男选手的差别;2.9名女选手相比,施文的技术较好,黄晓瑜的技术有较大的改进潜力;3.膝关节的最佳发力角和运动幅度与膝关节肌的功能以及人体整体姿势和总体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5.
针对部分福建省举重运动员上挺比较偏差的原因,通过分析,提出加强借力推训练有助于提高上挺成绩和改进上挺技术.  相似文献   
6.
影响挺举上挺效果因素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差的现状,应用生物力学和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影响挺举上挺效果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制动时间是评价上挺效果的重要指标。制动时间长,上挺效果差。由于制动时间与单位杠铃重的最大爆发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2(P<0.01),因此欲缩短制动时间,就要提高爆发力这一力量素质。此外,还发现单位杠铃重运动员输出的最大功率与杠铃上升的最大垂直速度之间呈高度相关(r=0.982,P>0.01),故建立两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P_(max)/BW=19.01·V_(max)-10.16。应用此方程可对运动员的上挺能力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7.
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两方面对女子举重箭步挺进行研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和寻找适合自己的上挺方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三维录像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试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箭步挺下蹲撑铃点高,人体重心下蹲撑铃不太迅速,杠铃上升距离长,所需杠铃上升速度大。但是箭步挺撑铃的前后稳定角及平衡角大,稳定性高,稍有不慎也不会导致动作失败。箭步挺撑铃和起立时间较短,起立距离也较短,消耗的能量少。  相似文献   
8.
箭步式上挺和下蹲式上挺是上挺的两种方式,国内对这两种上挺方式的争议较大。现对目前国内的箭步式上挺和下蹲式上挺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希望能给予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选手挺举技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促进我国女子举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保持我国在这个项目中的领先地位,对我国优秀女选手的举重技术进行了测试研究,并和国际优秀男选手技术进行比较,找到差距,提出问题,供我国教练员、运动员改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国家举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支撑及举重的运动训练乃至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国SIMI-Motion7.50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廖秋云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技术动作视频进行解析,解析的采样频率为50 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z低通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计算空间坐标。结果:①廖秋云提铃至胸阶段的技术堪称完美,准备姿势合理,引膝动作完成质量高。采用积极的伸髋发力,且躯干角度保持80.27deg至77.62deg之间,有利于腹背肌群参与发力。屈髋屈膝接铃,杠铃回落距离为身高的19.61%,属于合理的杠铃回落距离。②上挺阶段,过渡阶段和预蹲制动阶段用时过长。准备姿势站距的调整将降低杠铃所需送达的最终高度,且有利于上挺动作的稳定性。其箭步式上挺杠铃回落距离仅为9.80cm,回落距离小,且双足构成的稳定区域面积大。发力时两心距离控制在3.1cm内,属于理想距离。站稳起立时段末,杠铃向右偏移达17.70cm,对其支撑可能存在隐患。③总体上看,廖秋云的技术优势在于躯干角度控制得当,两心距离始终较近。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合理,伸髋发力的方式正确。④廖秋云技术优势明显,但成绩仍具有上升空间。建议优化时间结构,缩短过渡时间,避免额外的能量消耗。缩短预蹲制动时间,提升下肢离心收缩转向心收缩的能力。站稳时段的杠铃横向偏移过大,提示进行左右侧肌肉体量测试评价,并加强弱侧肌肉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