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沙滩排球扣球起跳动作协调性特征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动作协调性理论并以室内排球为对照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沙滩排球扣球起跳阶段运动员的动作协调性进行了探讨。结果为 :沙滩排球扣球起跳阶段下肢髋 -膝 -踝运动链的运动基本上表现为同步性 ,而上肢 -躯干 -下肢运动链的运动则表现为顺序性 ;沙滩排球扣球起跳时肩关节发力过早影响了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性 ;沙滩排球扣球起跳时人体两侧踝关节的非同步性导致了两侧自由下肢运动的非同步性 ,影响了扣球起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体快扣球技术是当今优秀女排队伍使用效率较高的快攻技术之一,对比中国与巴西女排运动员在该项技术的使用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助跑环节中国选手杨珺菁步幅较小、并步距离短、速度较快;在起跳环节杨珺菁倾向对速度的保持,起跳时间较短,巴西选手塔伊莎倾向对高度的追求,起跳时间较长;在空中击球环节,杨珺菁击球点较低、力量较小、速度慢,巴西选手塔伊莎击球点高、力量大、速度快.杨珺菁的击球力量约为55牛顿,塔伊莎的击球力量约为104牛顿.高点、大力、快速击球成为现代近体快球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类脑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许多重要进展反映了一个趋势:来自脑科学的启发,即使是局部的借鉴都能够有效地提升现有人工智能模型与系统的智能水平。然而,想要真正逼近乃至超越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还需要对脑信息处理机制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借鉴。类脑智能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借鉴脑神经结构及信息处理机制,实现机制类脑、行为类人的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文章从受脑启发的新一代人工神经网络、基于记忆、注意和推理的认知功能模型、基于生物脉冲神经网络的多脑区协同认知计算模型等角度,并结合研究团队在类脑智能领域的研究进展,论述类脑智能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谈提高排球普修课扣球技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扣球是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是比赛得分的主要手段,亦是高校排球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反复教学实践,探讨并总结了提高扣球技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外优秀男排选手前排扣球技术的三维运动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三维高速录像研究表明 ,中国选手具有起跳时间短 ,两脚同时蹬地的起跳特征 ;外国选手具有起跳时间长 ,两脚依次蹬地的起跳特征。扣球是以转体、伸肩和收腹带动挥臂击球的三维动作 ,转体和伸肩动作占有重要作用。击球瞬间肘关节呈 15 0 (°)左右略屈肘击球能充分发挥前臂旋内加速功能。  相似文献   
6.
排球正面扣球两种挥臂动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女子排球名将的两种扣球挥臂动作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两种挥臂动作的特点、效能和作用的异同。对中国女排两种典型挥臂动作进行了摄影与解析。分析认为两种扣球方式均为优秀的扣球动作,可在不同条件下,发挥其独特的效能。故训练时应根据运动员的各自条件,因人而异地施训。  相似文献   
7.
排球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的三维高速录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运用三维高速摄影方法对男子排球运动员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进行了三维的运动学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击球过程中身体各环节的运动特征,结果分析表明,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是以躯干的转体、收腹及伸肩动作用力带动肩、肘、腕、手依次用力成鞭打动作击球的三维运动,躯干转体动作的角速度大于收腹动作角速度,转体动作在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cribe the volleyball spiking actions used by players in top‐level competition, and also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upper limb, lower limb and whole body kinematic variables, and post‐impact ball speed in the spiking technique. Two Photosonics Biomechanics 500 cine‐cameras operating at a nominal frame rate of 100 Hz were used to film the spiking actions of 10 male senior international volleyball players at the XVI Universiade (1991 World Student Games).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space co‐ordinates of digitized image co‐ordinates were obtained using a DLT algorithm and an array of calibration points in the filmed volu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wer limb angular kinematics at take‐off, centre of mass vertical velocity at take‐off and centre of mass vertical displacement (jump height) were exam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gular kinematics of the hitting arm and post‐impact ball speed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mean (± S.E.) centre of mass vertical velocity at take‐off was 3.59 ± 0.05 m s‐1 and the mean height jumped was 0.62 ± 0.02 m. As expect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quare of the centre of mass vertical velocity at take‐off and jump height (r = 0.78; P <0.01).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lower limb angular kinematics and centre of mass vertical velocity at take‐off or jump height. The mean post‐impact ball speed was 27.0 ± 0.9 m s‐1, and thi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maximum right humerus angular velocity (r=0.75; P< 0.01). Trunk rotation angular kinematics and right elbow angular velocity did not correlate significantly with post‐impact ball speed. It was also no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layers filmed did not fit into any of the spiking categories identified in earlier studies.  相似文献   
9.
现代排球扣球空中击球技术研究成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排球扣球空中击球环节的有关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了肌电测量在扣球中的效果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技术统计中看中国女排的特长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几届世界排球大赛发球与接发球、扣球与拦网等项技术指标的统计与对比,着重探析中国女排过去称雄排坛及最近几年战绩不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女排如何进一步发挥特长,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