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教育   2篇
体育   105篇
综合类   2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举重技术的创新与竞赛规则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重技术的创新与竞赛规则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技术的创新必须遵循竞赛规则。技术动作的每次重大改进和变革,又发展和完善了竞赛规则,从而促进技术向更合理、精确、省力的方向发展,不断改进技术细节。  相似文献   
2.
运用举重指数对我国男子举重现状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重指数是由举重成绩和运动员的体重2项指标进行计算而得,是一个较为通用的举重力量评价指标。通过对2 0 0 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上8个级别的前8名运动员的举重指数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运动员的平均抓举、挺举、总成绩指数分别为8.2 0、9.97及18.0 7,与世界纪录相比,我国抓举指数要差13.4 % ,挺举差12 .6 % ,总成绩差13.5 % ;举重指数在中、小级别上变化较为平稳,而在94kg级以上的大级别中,指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8个级别中,我国 10 5kg级发展水平最底,而6 9kg及6 2kg级的发展水平最高,竞争最强。  相似文献   
3.
初论举重运动员的重量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量感是举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 1种专门化的运动知觉。从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资料中列举部分实例来说明重量感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典型表现形式 ,着重讨论了重量感的定义、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由于目前举重界对重量感形成的机制、原理尚不清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材和训练过程 ,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广西自治区九运会举重比赛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琼花 《体育科技》2002,23(3):13-17
研究结果表明 ,广西青少年举重运动正处于上升阶段。其表现背景是小级别优势项目仍在发挥作用 ,运动水平增长速度较快 ,运动员达到高水平的年龄和训练年限趋向提早 ,重点项目布局体系正在发挥效益功能。但试举成功率较低 ,杠铃后掉和挺不起是试举失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具高度显著性相关;高抓、高翻借力推、宽硬拉成绩与抓举成绩,下蹲翻半挺成绩与挺举成绩直接相关;高抓、高翻借力推、下蹲翻半挺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抓举成绩;下蹲翻半挺、前深蹲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挺举成绩;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受爆发力和绝对力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影响山东省举重运动选材的因素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方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7个级别的全部赛事成败率进行了技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届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试举成功率比上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抓举比赛中的后掉次数比前掉次数高;挺举的上挺失败次数高于下蹲翻失败次数;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的试举方案比上届增多;同时,对各国运动员试举技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明,运动员技术发挥不稳定、实力不足和比赛心理素质不好是造成试举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图像分析手段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动作技术阶段(第一发力阶段、过渡阶段、第二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做功比和平均功率等关键指标,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田径、举重运动员下肢反应力量能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反应力量测试手段和方法,对191名田径、举重运动员和普通人进行了实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1)田径、举重运动员下肢反应力量测试结果未能表现出运动项目和竞技水平间的显著性差异;(2)跳深实验中,适宜的下落高度随着性别、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差异较大,因此,判定适宜的下落高度时,最好具体分析,因人而异;(3)起跳时间对于判定适宜的下落高度也有一定影响,准确的适宜下落高度的判定,对于反应力量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six warm-up modalities on peak power output (PPO) during the high-pull exercise. Nine resistance-trained males completed six trials using different warm-ups: high-pull specific (HPS), cycle, whole body vibration (WBV), cycle+HPS, WBV+HPS and a control. Intramuscular temperature (Tm) was increased by 2°C using WBV or cycling. PPO, Tm and electromyography (EMG) were recorded during each trial. Two high-pulls were performed prior to and 3 min after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warm-up.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PPO occurred with HPS (232.8 ± 89.7 W, < 0.001); however, this was not different to combined warm-ups (cycle+HPS 158.6 ± 121.1 W; WBV+HPS 177.3 ± 93.3 W, = 1.00). These modalities increased PPO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those that did not involve HPS (all P < 0.05). HPS took the shortest time to complete, compared to the other conditions (P < 0.05). EMG did not differ from pre to post warm-up or between modalities in any of the muscles investigated. No change in Tm occurred in warm-ups that did not include cycling or WBV.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movement-specific warm-up improves performance more than temperature-related warm-ups. Therefore, mechanisms other than increased muscle temperature and activation may b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short-term PP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