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春颖 《出版广角》2018,(13):74-76,90
许慎在《说文解字》自序中写道:"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书中多处标注"阙"字,自成体例.现存《说文解字》中的阙疑问题前人没有深入研究,文章从传世文献及出土古文字材料出发,对《说文解字》阙疑问题做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汉字历史发展的角度浅析了《说文解字》的前十则省声字,从中可以看出省声不是一种造字的方法而是一种用字的方法。由于各种原因,《说文解字》对省声字的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待《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时要采取谨慎态度,在具体分析其形声字时,要采取历时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许慎,他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汉字研究著作。其生平事迹等史书上记载不甚详明,后学者看法有异。  相似文献   
4.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许慎 ,他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汉字研究著作。其生平事迹等史书上记载不甚详明 ,后学者看法有异。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和其编撰的<说文解字>,尤其是对<说文解字>的编撰特点,收录内容,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字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详尽地归纳,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说文解字>从产生到最终成为一门"许学"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齐新卷  齐泽华 《寻根》2005,(4):30-34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出现过许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因此,在东汉时期.河南漯河出现了许慎这样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化伟人。  相似文献   
7.
“六书”源于周礼保氏教国子,发展于汉代许慎的《说解字》,前重在以形教学汉字,后旨在以形解说汉字义音的构型,许慎的“六书”原本不是造字法,但激发了后人追究汉字创造的思考,用“六书”作为造字法对汉字初创进行了长期坚韧不拔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应当看到这是后人对许慎“六书”价值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的语言文字学界,普遍采用西方有关的文字定义,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个定义只概括了汉字的一种作用,一种特性,它远远涵盖不了汉字全部。其实,我国汉朝的许慎早就为汉字作了义界,对其义界运用训诂的方法加以阐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许慎看来,文字的发明创造,是对天地万物与人事的标指。也就是说,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而且也是对生生大千、历历人事的反映,是对宇宙秩序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许慎《说文》对"亼"的解说,历来受到学者的质疑。但由于缺乏文献用例,无从印证其音义。考之于甲文、金文字形以及"亼"所从之字,确证"亼"实为"口"之变形",口"既可是人之口,又可为动物之口,还可作器皿之口。由于契刻的缘故,曲笔常呈直笔,故"口"一变为△,再变为"厶",终变为"亼"和"亽"。许慎未能准确释读此字,导致对从"亼"之字的解说,大多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对于我国文字学、词汇学、音韵学、训古学、语源学、词典学、汉语史的研究以及对考古和文化遗产的整理具有很大的意义,对此前人及当代学者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单就《说文解字》对我们阅读古籍、理解古代文献语言方面论述了六点应用实例:一,寻求字(词)义根源;二、探求现代汉语的由来;三、分析字(词)义的发展变化;四,分析通假现象;五、区别字义;六、保存古义利于阅读古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