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出《张弁墓志》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北魏清河张氏家族的祖源记忆和发展状况,也是透视中古北方门阀士族制度的窗口。志主张弁与传世正史所载清河张氏在朝人物不同,他是在乡势力的代表,其世资门第仅为一般高门,系地方性的州郡姓望。张弁累仕州郡地方政府,迁转境遇远逊同宗在朝者,显现士族内部房支的竞争与分化,反映阀阅流品机制的原理。不过,作为乡里势力,张弁在扫灭叛乱、维护地方统治秩序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墓志的公布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贯通了中古清河张氏家族演进史的线路,为北朝阀阅体制及家族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相似文献   
2.
西汉中后期的一批官僚已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六朝门阀的某些政治、经济特征。由此,可论定西汉中后期是门阀士族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10-112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盛行,仅此时期正史隐逸传中的隐士就有一百多位,再加上不在隐逸传但具隐逸行为的士人就更多了。他们的隐逸行为推动了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使隐逸风尚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的产生有诸多原因,其中政治原因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舍生取义     
<正>(根据《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改编)《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文人们编写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广泛反映了魏晋时期所谓的名士风流及士族阶层清谈放诞的风气,对后世笔记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宁以我身代  相似文献   
5.
王海虎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2):59-60,70
唐王朝建立之初,没落士族旧望不减,社会地位仍然很高,而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皇室在心理上不免有些自卑,唐太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迎合权贵,修撰了《氏族志》,顺应历史潮流。唐太宗修撰《氏族志》的过程中不乏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6.
独孤氏是北周时期兴起的一个大族。其中以独孤信时期尤为显著。独孤信乃北周大司马太保并追封卫国公,是著名的八柱国大将军之一,三个女儿分别为周隋皇后。一门三后三代外戚,独孤之盛,自古未有。但之后却急遽衰落,到了隋末唐初,独孤家族开始在政坛上销声匿迹。中唐之后,虽独孤氏略有复兴,但已无法与鼎盛时期相提并论。本文就从根基不稳、军功不继、子嗣不茂、限制士族政策等方面来探析其由盛而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晋代封爵制及其与门阀士族地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晋以前封爵制概述 封爵之爵称最早出现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见诸史籍,尧建国唐,舜建国虞,禹建夏朝,均立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商立爵公、侯、伯三等。西周的分封制是自天子而下的逐级层层分封,其中诸侯分封也立爵五等。但这些记载均出自后人之手,与先秦分封的实际情况出入很大。我们只能说,先秦确已存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称,而严格的五等封爵制仅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激烈的变化过程中,赐爵封君制应运而生,秦朝建立,废西周五等之制,在商鞋变法以来的赐爵制基础上,实行秦朝的二十级赐爵制。 汉继秦而立,惩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大封同姓王。西汉初期,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吏,自征赋税,自行纪年,自铸货币,有相当大的政治独立性。西汉中期,汉武帝在“剖分”、“削藩”的基础上,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诸侯王国自析为众多侯国,并且自汉景帝开始诸侯王已被取消了在王国内的治民权,仅衣食租税,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权势过重的局面,新的封王制度基本稳定下来,东汉继续实行封王制度,其情况与西汉武帝以后基本相同。 汉代分封列侯是秦朝列侯分封的继续和发展,但列侯的食邑范围逐渐缩小。秦朝的二十级赐爵制,在汉代也继续实行,但不同时期,内容有所变化。 曹魏主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历史试卷中传统的纯记忆性的选择题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材料型选择题则从一开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到了今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体现了新课程对考生四大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金迪 《华夏文化》2011,(3):48-49
天地万物一阴一阳,红尘人寰一男一女,男人与女人是永恒的话题.在封建社会,儒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法制度限制了妇女的自由,但她们仍在历史的夹缝中显示出了自己的睿智、个性和才华。  相似文献   
10.
方万青 《兰台世界》2014,(12):32-33
外戚政治是皇权的延伸,东晋士族门阀的强大势力决定了皇室婚姻的决策权受到高门士族的制约。本文从皇室婚姻、外戚家族政治几个方面来研究东晋的外戚政治,希望有助于对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面貌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