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3篇
教育   319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作品,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经历的情感起伏。这里剖析了女主人公女性自由意识顿悟的建构过程,并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阐释她自由意识的不自觉性和被动性,反映了女性自由意识觉醒后注定在男权社会无路可走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认为没有外在于文字视野的意义,否定一个悬置于文字之上的超验所指的存在,意义是在文字的嬉戏中生成的。这一系列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庄子的某些思想有契合之处。该文通过对德里达理论的分析,寻找其与庄子思想的某些相近处,希望揭示中国古代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语言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青春之歌》具有两个层面的主题蕴含:一是主人公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对革命的追求,一是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对个性的追求。第一层面是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处于作品的表层;第二层面是作者潜在意识的自然流露,处于作品的深层,并具有对第一层面某种程度的解构意味。作品因两个层面之间的张力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崔与之词,南宋以迄近代的评论似乎都不曾涉及其词史地位的判定。但到了现当代,建立在崔氏《水调歌头》基础之上的"粤词之祖"说几成定论。对崔与之词史地位的认定,主要是认为其代表作豪迈雅健的词风对后世广东词人影响极大,这明显与当时国内普遍崇尚伤时忧国价值取向的文学批评风气有关。事实上,基于种种非文学因素积淀而形成的读者尊崇,与相关作家文学史真实地位的判断之间,往往存在隔膜,即个体社会价值的完全裸露过程,经常是其经典作品的非文学价值渐渐凌驾于文学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尊崇与文学史定位之隔离的制造过程。泯除或者解构类似的隔膜,检讨和反思类似的文学批评史现象,可以为探寻文学批评发展史提供有益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6.
王朔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其“新京味儿”语言也同样是20世纪小说中重要的语言形象。和以往的“京味儿”语言相比,这种语言形象不提供道德参考系数,将口语、调侃作为解构价值规范的策略,以获得游戏生活的快感为唯一的目的。这种语言形象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转型的缝隙之中。  相似文献   
7.
于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3):101-104
借助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理论”对《威尼斯商人》中“契约”所蕴藏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进行了探讨。结合“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对《威尼斯商人》中“肉偿契约”的理据性、观念性、道德的歧义性和法制的虚伪性进行“解构性”解读,揭示莎翁时代所处的历史转换时期的人文道德特点,重新解读被规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而形成所谓的“人文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育观念的解构与泛化倾向,致使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观念的空白与迷茫。我们只能以已有的教育观念为逻辑起点建构新的教育观念。重新思考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人;怎样看待教育中的人;如何看待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文化使命以及如何审视教育的时空形式等。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致力于以她的小说文本消解父权文化。这不仅体现在莫里森的单部作品之中,而且纵向地呈现在她的诸多小说中。通过对莫里森小说文本的历时梳理,指出其消解父权文化的系列过程:揭示父权文化的危害、挑战父权文化男权中心思想以及摈弃父权文化的性别歧视思想。  相似文献   
10.
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观”。他认为,语言的本性是修辞性即不稳定性,它从根本上悬置了逻辑并对语法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使构成语言科学的语法、逻辑和修辞三者一直处于矛盾的张力关系之中。语言不再是纯粹而明晰的,一切有语言构成的文本便不再有传统意义的凝聚,而是意义的消散。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作为一种解构思想方式,与启蒙时代的批判思想相似,它虽然有过分强调修辞性对语言的控制之嫌,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