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8,(5):67-76
作为现代性的大家,哈贝马斯启发了哲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其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当下面临的很多问题颇具现实解释力。然而,分工愈发精细化的社会科学却将哈贝马斯"肢解",每个学科占据"拼图"的一角。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公共领域"概念虽然如雷贯耳,但是缺乏联系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因此,笔者拟在梳理哈贝马斯思想线索的基础上,尝试谈谈公共领域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并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公共领域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和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2.
龙珣 《文教资料》2011,(7):31-33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出发,通过"视域融合"和"效果史"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论述伽氏解释学对翻译的影响,并从哈贝马斯对伽氏思想批判地继承来讨论伽氏解释学思想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当代人类生存的重大的实践问题,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同时,交往问题也是当代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基于此,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当代全球化实践提出的种种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作为其历史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在西方盛极一时。以其所创立的普遍语用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性的现实批判,并以交往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其中某些观点,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对于我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语用规范揉合了语言学、社会学、交往伦理学的概念,采用了假设和描写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涵盖了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所有关系,在多个地方显示了与翻译研究的重合以及对翻译规范研究的启示,对翻译理论的建构和翻译现象的阐释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并不是停留于简单的"接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分析逻辑视角,而是在对技术理性批判的同时,对这种批判理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证,不仅提出了批判理论的合法性问题,而且也提出了基于合法性基础上的正当性问题。哈氏的理论显示出了与该学派的老一代理论家之间的理论张力,强调进行社会批判之前先要反思批判理论自身。  相似文献   
7.
德育交往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从德育交往的实践需要和本质特点来看,"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双重交往理性的相互融合势在必然,新的和谐理性正成为德育交往根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清华大学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写作与沟通”课设为所有大一新生的必修通识基础课。从剖析大学通识教育的普遍困境出发,引入哈贝马斯相关理论及其对于大学理念的阐发,试图回答清华大学设置“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深意。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中的“沟通”,可被理解为哈贝马斯意义上的“交往”,是促使大学回归生活世界、重建人的交往理性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写作”可被理解为“作为沟通的写作”,通过强化兴趣导向、促进对话意识、激发论证精神,“写作与沟通”课程试图将大一学生从高考应试型和论文内卷型的写作中带离,让他们重新认识写作作为一种思维表达方式和人与人交往方式的魅力,培育和促进人的自我同一性和主体间性,从而回应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哈贝马斯认为,自近代以来认识论的发展是实证主义的知识学取代认识论。认识论从事于认识的批判,解答认识可能性问题,而实证主义知识学则局限于经验科学的方法论,将知识与科学等同起来,取消了认识的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陷入了唯科学主义和虚假的客观主义。哈贝马斯从认识对自身的反思入手,揭示了认识与兴趣的关系,批判了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及其科学观,为奠定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扫清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