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张大干所用的文房四宝可看出其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雅艺术情趣。他绘画题字,连诗笺也用北京荣宝斋的水印木刻宣城的宣纸。还在安徽泾县定制“大风纸”,这种纸表面与其它宣纸无异,但对着亮光就能看见纸两头有暗云纹,满纸有暗草纹。  相似文献   
2.
《学语文》2008,(3):F0002-F0002
泾县中学坐落在秀美的青弋江畔,创办于1942年,是皖南地区一所颇具影响的升学预备型省级示范高中。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发展壮大,在办学条件及水平、办学理念及特色、教学管理及质量、发展状况及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明确了“成人成才并重,博学创新兼备”的办学目标,形成了“文明、砺志、开放、超越”的校风,“敬业、修德、求是、创新”的教风,  相似文献   
3.
泾县是革命老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在这里发生。为了弘扬“云岭精神”,歌颂老区人民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可喜成绩,努力做好县级外宣大文章,我们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克服了县级外宣报道区域小、素材少、难度大的诸多因素,寻找外宣工作有效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泾县外宣工作得列了市委宣传部的肯  相似文献   
4.
桃花潭游记     
陈频 《老年教育》2007,(3):45-45
应友人之邀,赴安徽泾县游桃花潭。 车出泾县,沿青弋江畔行进。宽阔乎坦的柏油马路,在刚刚升起的阳光照耀下,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我们的车子踏着这金色飘带,不知不觉,驶进了桃花潭的正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皖南职教一枝花—安徽省泾县高级职业中学办学纪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安徽省泾县是宣纸之乡、革命老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发生在这里。就在泾县县城北郊5公里处,有一所花园式学校,这就是被誉为“皖南职教一枝花”的国家级重点职校———安徽省泾县高级职业中学。1983年,泾县职高由泾县农校改制而成,系一所农村职业中学。创办之初,学校只有几个班级,几间平房,规模不大。但创业者们高举“为农育才,助农致富”的大旗,在艰难中跋涉,在逆境中求索,革故鼎新十九载,实现了学校历史性的三次飞跃:1987年被评定为地区重点职高;1990年跻身安徽省重点职高行列…  相似文献   
6.
全面描写了安徽泾县宣州吴语六个代表点的声母系统的读音,概括出泾县方言八条较为显著的声母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  相似文献   
8.
李直斌 《职教论坛》2003,(11):20-22
目前,随着全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高热"的进一步升温,"招不进、送不出"成了职业学校共同面临的两大难题,其中"招生难"显得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泾县职高却风景这边独好,一直保持进出两旺的好势头.自1998年至今,学校共招生3520人,并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学校春秋两季共招生1090人,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这是学校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发展步人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桃花心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木材,楝科的多种木材都称“桃花心木”。在安徽省泾县发现的红楝树,又名红椿,楝科,与香椿同属,被称为“中国桃花心木”。这种木才的特点是:边材白至浅红色,心材淡红至赭红色,也有材心呈砖红色的。林农把它砍倒,浸在水的里的水都变为红色。红楝的材质软硬适中,纹理细直有光泽。重量中等,耐腐蚀,不变形,易于加工刨光。用来制作高档家具,质地细腻光洁,纹理自然美观,色泽艳丽温润,可与红木媲美。 红楝是国家二类保护树种,原产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这种生长于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珍稀树种,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继我国历史上官府、私家、书院、寺院四种藏书类型之后,首次提出第五种类型:家族藏书。且通过清人中期安置安徽泾县朱氏建“培风阁”家族藏书事例,揭示了其家族藏书重教,改变了七百年来基本的农耕和商贾为业的家族人员素质结构,不但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学士,而且 产生了封疆大臣(朱理)和全国一流学者(朱存)。这一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