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篇
教育   264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忠 《新闻世界》2006,(3):36-36,37
一名初中毕业生,一个手臂中至今嵌有无法取出的煤屑的挖煤工,一个手指残缺的农村少年,一位曾经不断变换角色的泥瓦匠、搬运工、洗碗工和三轮车夫,一场汗水和泪水浸染的长途跋涉的自学之路,每天15小时以上、7个月足不出户的律考冲刺……无数个日夜的默默拼搏和挣扎,终于成就了他全国优秀律师的梦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1946年9月22日晚上,老实巴交的三轮车夫臧大咬子在路边就着碗温开水,胡乱吞下了两只大饼充饥后,又匆匆踏着三轮车上路了.  相似文献   
3.
背影     
一老一小骑着三轮车、卖菜、除草、摘橘子、捉蚯蚓……作者和爷爷之间的温馨小故事真让人羡慕不已。文中,作者如数家珍,把自己童年时与爷爷相伴的点点滴滴串联在一起,仿佛串成了一条闪闪发亮的珍珠项链。读罢此文,我们无不感受到祖孙二人的浓浓深情和乡间快乐。  相似文献   
4.
孝顺儿子     
一天,我碰到朋友小孕给母亲修三轮车。修车的师傅看了看说:“补一下还能用。”小李却说:“里外全换新的吧,是家里老人骑的。”等修好装上,小李让修车师傅把车胎爆开的口子故意撕得大大的,装在了车子里,说:“拿回去给妈妈看看,不然她会心疼钱的!”  相似文献   
5.
我和归元寺昌明法师个人交往长达50余年,除“文革”十年动乱,我俩联系从未间断过,时间越久情更深谊更长.这3个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两个冬菇包子 1961年6月的一天,十岁的我在武汉市归元禅寺边的西桥小学(现武汉市翠微路中学校址)读小学三年级.上学途中,我不小心将母亲给过早的五分钱丢失了.我伤心地痛哭流涕,沿路寻觅. “咬脐(我的乳名),看你哭得成个么样子.”当时在归元寺素菜馆任经理的昌明和一个小和尚推着三轮车在青石桥下卖早食.他将两个热乎乎的冬菇菜包子递给我,连催带哄地说:“快趁热的吃,你听,学堂上课的铃声响过了!”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位于昙华林的湖北省一中读书,家住保安街,每周上学都经过楚材街,当年无车可搭,以步代车.此街是条南北走向、处于省城西北隅的不起眼的狭窄小道.长不过300米,宽仅可容两辆三轮车并肩而行,明、清时叫贡院街.小街中段赫然耸立一座古式牌坊,当年每次经过此地,总要盘桓一下,抬头凝看高三米,宽八米四柱,三门牌楼,那三个歇山顶,双檐翘角,疏落琉璃碧瓦,红底斗大金字,南书“惟楚有材”,北书“辟门籥俊”,笔力苍劲、刚健,熔隶魏于一炉.  相似文献   
7.
棋摊的故事     
老石门市前的棋摊,设座,有遮阴棚,摆四、五副象棋.每日,招徕几十位象棋爱好者.有在职的,多是退休的工人、教师、大夫,也有农民、蹬车的、开的的、经商的、打工的等等,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驻足这里,既可观赏棋艺,又可品味人生故事,愿闻其详,略表一二: 蹬车的老王 蹬三轮车的老王,年近七旬,中等个,敦敦实实,黑脸膛,小眼睛,语音沙哑.虽说长得一般,但人不可貌相,他棋下得好,文化底子也不薄.  相似文献   
8.
甲虫春秋     
郭力 《今日科苑》2006,(7):28-31
汽车先驱在德国南部城市曼海姆,没有人不知道,C·F·本茨是汽车的发明者。本茨于1844年11月25日出生在卡尔斯鲁厄。1864年他在卡尔斯鲁厄的综合技术学校毕业后,为了加深对技术理论的  相似文献   
9.
一束冬日的阳光,唤醒了一条老街,带来了一段逝去的记忆……窄小的巷子里,我一步步走着,在青石板上享受沧桑的厚重和岁月的古老。此时的石浦老街如一位温柔和蔼的奶奶,默不作声,却以极大的爱轻唤她的子孙,微笑着等待他们醒来。薄薄的雾霭中,有犬吠的声音,带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欣喜;有"吱呀"一声推开木门的声响,带着"鸟鸣山更幽"的  相似文献   
10.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在1984年写下的一篇"忆旧之作",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和北京一位拉平板三轮车的老人"老王"交往的故事。作者以纯熟的手法和冷静的笔调,将老王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剪裁在一起,展现了这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和善良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