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彭圣浩 《编辑学报》1999,11(4):206-208
为了提高期刊质量 ,建筑技术杂志社自 1998年第 1期开始举办了读者有奖挑错活动 ,每期公布勘误表。经过一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 ,期刊差错率下降了 5 0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 ,提高了编辑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健全了编辑出版管理工作 ,提高了作者供稿质量 ,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周海忠 《出版参考》2007,(10S):12-12
图书后附勘误表,在铅排时代较为常见。如今的出版业只有在报刊上能见到勘误内容,图书勘误表几乎绝迹。难道图书不再需要勘误?显然不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作品中引用有关的献资料时,一定要反复仔细校对,使引做到准确无误。这不仅体现一个作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读,对社会的责任心。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引用资料一千余条,其中只有一条(即821页所引的格莱斯登演说中的一句话)的准确性被人怀疑过。但经马克思本人及他去世后他女儿爱灵娜的查对.证明马克思所引的话是完全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付虹 《编辑之友》2003,(3):76-76
“勘误一词在《辞海》里被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后,因文字、图画和内容发生差错而进行的校订更正工作。一般用‘更正'或‘勘误表'等方式通知读者。由此推之,勘误表即是将所要勘误的内容列成的表格,是对差错的一种更正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图书中夹着一两页勘误表,尤其是在教科书中,作为对书稿出现问题后的补救措施。事实上,勘误表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其特殊性,但就其物质产品的特性而言,它又具有一般产品所共有的特性,在其制作过程中,会有优质品、合格品、不合格品,同其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