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吴经熊法思想的研究,以时间为主线,易于梳理吴经熊的著述成果,研究成果具有比较明显的史料价值,缺乏深层次学术分析;以法哲学为主线,易于解析吴经熊法哲学思想的内容,探究其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以法律实践为主线开展,主要关注实践的实际效果,缺乏对吴经熊各种活动的思想动因和实践成败对吴思想影响的解析。对于目前研究成果的深度解构,有助于上述瓶颈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吴经熊是少数几位能够从容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近代历史人物之一。他的学术与政治命运最终结局是:半是成功、半是失败。可以说,吴经熊作为一位法学家是成功的,而作为一位政治人物却是失败的。他个人的学术与政治命运反映了近代中国法界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社会最终命运——法律救国的道路在近代中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吴经熊受命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副委员长,个人主持起草《吴氏宪草》,尽管国民党政府没有完全采纳其主张,但是《吴氏宪草》对宪政、民主制度的积极探索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赵颖 《出版广角》2016,(6):36-38
吴经熊以中国文化复兴为己任,以平等的文化交流心态,积极向西方解释宣传中国文化.他的文化传播实践注重中西文明的互证互释,以同中有异的折中姿态,让读者在共性中体悟“个性”,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扩大视域,接纳“异己”,最终实现中西方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反思吴经熊的文化外宣经历,我们可以有两点收获:第一,文化外宣的行为主体最好是有留学背景的中国知识分子;第二,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外宣实践形式,目前仍应以归化为主.  相似文献   
5.
吴经熊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法律顾问,偶然性中透出了必然性。在中外双方看来,吴经熊作为法律顾问提出的意见客观、公正、可行。从他的所作所为上看,既兼顾了中外双方的利益,又尽量维护了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试图将工部局的行为尽量纳入到中国法制的轨道当中。  相似文献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促进了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各阶层要求国民党当局结束训政,实行民主宪政。民国时期法学家吴经熊立足这一背景,积极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规划贡献自己的力量,《吴氏宪草》则集中体现了吴经熊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设计。吴经熊对宪政体制的设计,是对中国的民主政治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框架性构想,尽管国民党没有完全采纳其意见,但是他对中国民主政治进行的探索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梁世和 《中国文化》2013,(1):174-181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学者。吴经熊(1899-1986)是二十世纪中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学家、人文学者。二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个着名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分别着有《从异教徒到基督徒》①与《超越东西方》,对自己的信仰历程进行了详细记述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8.
吴经熊是20世纪的法学大家;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优秀的诗人、散文家。两人不仅是推心置腹的知己,更是一生至交。这是一段拥有迥异个性的两位先生之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