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在中国新闻界人物的灿烂夜空中,无疑地,斯诺当属亮度最高的那颗星。作为一名记者,斯诺给予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20世纪所有的中国记者和海外驻华记者而言,恐怕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更不用说超越了。斯诺以他特别优秀、特别突出的新闻业绩,赢得了他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无法比拟的特殊地位和豪华声誉。  相似文献   
2.
7月19日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近百名学者齐聚北京大学,召开“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3.
李彬 《青年记者》2016,(25):88-90
2016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年,也是斯诺西北之行八十年,此时重温他31岁时采写的新闻名篇《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自然别有意味,也让我再次领略长征的伟大,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再次赞叹一代记者斯诺的伟大.  相似文献   
4.
《西行漫记》以当下叙事、现场叙事的方式进行写作,却获得了无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它汲取了传记的某些长处,注意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因而具有文学性。文学的叙事与历史的叙事并不是绝然相异的,中国历史上许多记述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都成功地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斯诺的《西行漫记》也是如此。当下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历史叙事真实性的质疑,其实并没有超过斯诺当时的认识。斯诺常常自觉放弃自己作为作者的话语权,将叙事的权力让给被访者,使叙事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5.
学科是大学课程的核心,是左右高校学术命运的指挥棒,决定着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生存发展。学科制度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和封闭、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使学科合作不能完全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术精神处置、学科评价制度和学科奖惩制度不科学等是高校学科缺乏交流合作的原因。治理情境下协调学科交流合作的路径是:发展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建设合理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构建学习型院校以及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6.
骆庆 《世界文化》2013,(2):14-17
2003年3月,英国曾进行了一次关于评论历史上最伟大医生的民众调查,约翰·斯诺高居榜首,被评为“最伟大的医生”,素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却只能屈居第二。约翰·斯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全科医生,已在麻醉学和流行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尤其是他在1854年绘制的“霍乱地图”更是成为经典的医学案例,斯诺对霍乱传播途径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首次提出预防霍乱的措施,对于防止19世纪英国恐怖霍乱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约翰·斯诺也由此被尊称为“流行病学之父”。  相似文献   
7.
今年中秋过后的陕北高原,是一片阴雨连绵的天气:黄河壶口瀑布的水量涨到了年度最高,游客们打着伞儿朝拜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故居窑洞外的石桌、石凳上也是一片水汪。当年他曾坐在这里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站在水汪中的石桌旁,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是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的百年诞辰。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爱戴的美国记者,首先就会想起他对中国的报道。他写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因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革命斗争的史实,而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出版,至今仍被中外新闻学者视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一位记者因关心、报道别国的事件而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世界新闻史上并不多见。斯诺的卓越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透过他记者职业生涯的始末,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具备的优良品质息息相关,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卓而不凡的品行成就了他。吸取其营养,对提高当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05,(12):23-24
真正的缅怀都在不经意间。这个夏日,偶然从电视画面看到斯诺熟悉的身影,一切就被激活了。哦,7月19日,斯诺诞辰100年,一部文献纪录片正在播放,向他表达中国人的怀念。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而白求恩恰恰是读了《西行漫记》之后走向延安的。斯诺,在共产党人及红军被肆无忌惮地“妖魔化”的时候,凭着新闻良知冲破封锁线,把黄土一样安详、又黄河一样奔腾的中国,推向充满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10.
令狐沙 《新闻世界》2007,(10):43-43
前外交部长黄华回忆说:1971年,斯诺结束半年的中国访问,回到在瑞士的家中,忙着撰写他这次访华的新书《漫长的革命》。他还准备在次年尼克松访华前先抵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