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124篇
科学研究   13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64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239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建立问题成了档案界的热门话题,我国的深圳、济南、青岛、北京昌平、江苏常熟等地的档案馆(局)则已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并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建立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逐步建立完整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推行政务信息公开,这已成为国际化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加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保证民主法制社会的健康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政府机关的行政职能,打造“阳光政府”,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需要,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电子档案”在我国档案界甚为流行,已成为档案人士的热门话题,研究文章铺天盖地而来,似乎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档案”时代。对此,笔者不揣冒昧,反弹一曲,就教于档案界同仁。一、“电子档案”说法简介何谓“电子档案”?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据笔者所及,关于“电子档案”,除有极少数的“定义”外,多数都是简释性的。兹引数例如下,以供比较。(一)我国国家标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7678.1—1999)对“电子档案”定义为:“电子档案(EIectronicArchives)具…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日益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档案学的发展,尤其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发展同其它学科、专业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发展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强档案学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理论研究,完善档案学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高校档案机构档案管理与教学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原始记录,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性。对档案进行规范管理,是保证组织正常运作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因此,作为政府公务员  相似文献   
5.
吴化 《档案管理》2001,(1):33-34
本次抽样调查的档案学刊物包括部分核心刊物和非核心刊物,时间段为1998年到1999年之间,但同时又由于篇幅的限制和实际操作的局限性,我们很难将所有的档案刊物全部进行统计,于是便选取了部分刊物作为代表,也是能给我们一定启发的。  相似文献   
6.
档案实体属性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档案具有实体属性原本是一个十分简单和肯定的 问题,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和思考,对这一问题 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略述章学诚对档案学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档案学是在档案事业、档案工作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发展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扬弃朱学、自创新说之后,在修身工夫诸环节中一直是将"诚意"置于优先地位的。他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现实世界关联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批评"务外遗内"的朱学和"是内遣外"的禅学之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