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电报是涉外企业日常公务和经济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迅速传递文字的通讯工具。国际电报有普通电报(ORPNARY TE LEGRAM)、加急电报(URGENT TELERAM)和用户电报(TELFX,也可译“电传”)以及传真电报(FAX)。  相似文献   
2.
袁慧玲 《海外英语》2012,(20):267-269
涉外企业国际商务英语谈判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利益之争,深受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同时也是建立对外友好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连续循环的交易过程。作为语言三大基本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它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加以体现。正确应用委婉和商榷性语气、积极和肯定的情态以及正面及负面评价是涉外企业取得国际商务英语谈判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涉外企业国际商务英语谈判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利益之争,深受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同时也是建立对外友好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连续循环的交易过程.作为语言三大基本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它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加以体现.正确应用委婉和商榷性语气、积极和肯定的情态以及正面及负面评价是涉外企业取得国际商务英语谈判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北京地区涉外企业中对基层员工英语读写能力的需求,我们对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英语读写能力在涉外企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大多数企业要求基层员工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而企业反馈的信息是高职毕业的基层员工的读写能力有待提高。提出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择好专业,选择擅长并爱好的领域,将会受益终生。新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争相露面,引人深思。然而不管那些专业如何被说得天花乱坠,倘若有那么一点语言天赋以及乐于挑战的心,选择商务英语必是稳妥里的冒险:稳妥——永远不过时,冒险——永远要学习。商务英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Business English,随着时代发展,已经衍生出不同分支。简而言之,"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定的教程,强调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水平,而是一种实际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实现了将理论运用于现实,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在有了长足发展之后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英语专业教育与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英语教师在实践环节上的缺陷更成为制约英语专业发展的绊脚石。笔者以自己去企业实践学习所得的收益为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翻译不仅有效塑造企业形象,还能帮助企业顺利开展针对和海外市场有关联的各项生产和服务。将国内外涉外企业资料的特点进行对比,发现我们对外宣传翻译的不足,以期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达到外国涉外企业有效宣传和促销产品目的。  相似文献   
8.
任亚琴 《教书育人》2007,(12):90-91
随着我国发展的加速,大部分地区涉外企业的增加以及企业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企业对员工英语方面的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如何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是摆在广大高职英语教师面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武星 《华章》2010,(32)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跨国企业将自己的资本、技术、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跨文化优势,展开跨国经营.本文从涉外企业的跨文化差异、及其可能引发的问题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方面,浅析了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针对这种情况,石油涉外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大海外开采力度。在海外作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对海外工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工程质量、公司利益造成极大影响。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讨论等方法建立石油涉外企业社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以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为基础的风险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