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PPT课件,配有抒情音乐。) 师: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顽强的生命是树。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越来越多的大树倒在人类的刀斧和电锯之下……台湾作家王鼎钧的笔下就有那么一棵树.它的绿叶中又留下了怎样的乐与悲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毕教授光明:您好。前信提及本人发表于贵刊2009年第六期的《王鼎钧散文的乡愁情结与爱国情怀——(以左心房漩涡)为探究中心》,在发表时疏漏了三条应交代的注释,分别在页77与80:  相似文献   
3.
郭伟 《现代语文》2007,(11):56-57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笔名方以直,1927年生于山东省临沂县。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后从大陆至台湾,七十年代末定居于美国纽约,现为美国华语文坛上主要散文家之一。王鼎钧四十余年不懈创作,著述甚丰,共出版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看到一本书名《王鼎钧论》的书,作者戆描写到:王鼎钧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痕,在他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画,都给人宽厚的温暖、清明的指引、心灵的飨宴。彷佛那浓浓的树阴。后来,在网上又发现一则疑是王鼎钧先生自撰的文字:“为基督信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餐数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吾生有涯,而又才力不逮,常引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铭曰:‘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在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眼泪和痛苦,但也看到中国人的微笑和希望。凭借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写出了他最好的散文。  相似文献   
5.
王鼎钧 《教师博览》2004,(11):38-39
吴钧尧先生发表过一篇章.题目是《一直无法原谅我妈妈》。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 《那树》一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相似文献   
7.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代表作。它描写一棵古老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经历,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但读者仍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8.
王鼎钧的《那树》,通过展现一棵大树虽造福人类但终究逃不过被砍伐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同时感性中不乏理性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九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了阅读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点拨与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工夫读中国全图。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古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经过鲸吞以后,中国早已不像秋海棠的叶子。第一个拿秋海棠的叶子作比喻的人是谁?他是不是贫血、胃酸过多而且严重失眠?他使用的意象为什么这样纤弱?我  相似文献   
10.
《左心房漩涡》一书在擅长说理的王鼎钧绝大数冷静的文风中是少有的浓重笔墨,作者以其独特的诗化笔法抒情,亦以最精炼的文字与独特的结构来写他对人生的感悟。全书从个人的悲欢遭际,进而省思战争、围堵与政治敌对的划界对人的伤害,并从对过去的留恋,来重新再造自己的生命。论文即透过对此书的探讨,来诠释王鼎钧的乡愁情结与爱国情怀的深沉内蕴。并透过这样的探讨见证作者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的心理流程醵?于自身经历、先天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多元的广度和深度超越,表现出知识分子博大的胸襟,辽阔的文化视野,智慧的深度思索,真诚的人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良知。他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将相互疏离的人际间种种景观变成富有哲理意味的精神家园。这样一来,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內涵,也极大地提高了乡愁散文的品位和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