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陶渊明是何许人也?请看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针对关汉卿剧作研究中出现的美化现象,力图通过对他的人生经历、价值倾向、创作背景、全部作品以及同时期作家的综合比较分析,探求他杂剧创作的真实动机,还其真正的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3.
高启的诗歌理论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诗教,他主张,诗歌不是政治的工具和附庸,而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启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有鉴于此,高启特别注重诗歌的内部研究.  相似文献   
4.
试论晚明小品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特的社会风气和士林化造就了晚明人独特的化品格,他们的学主张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以“载道”为己任,而以任情自适为目的,少了一些道学气,多了几分真情和性灵,因而他们笔下的小品也就成了中国学史上一道别具神韵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自娱自乐     
《当代体育》2010,(3):7-7
斯威夫特,可能会把CBA史上NBA选秀顺位最高球员的纪录永远保持下去,尽管这句子读起来有些拗口,但人们很喜欢提及。似乎我们这个赛季把他从大洋彼岸招来只有以下几个目的:  相似文献   
6.
“举案齐眉”是我国汉代梁鸿与孟光夫妇相敬如宾的故事,出《后汉书·逸民列传》。故事说梁鸿有高节,同县女孟光仰慕他,主动嫁给他,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读书自娱。章帝闻名要见他,梁鸿隐姓埋名逃吴,为人佣工舂米。每日放工回家,孟光都准备好饭食,举案齐眉送给他,表示对丈夫的敬爱。  相似文献   
7.
原始社会的生活是原始艺术萌生与发展的土壤。原始诗歌伴随劳动产生,其最初阶段,劳动、音乐、诗歌互相紧密联系,三位一体。原始人类以石头、陶器、骨牙器等为物质依托,创造并发展了绘画和雕塑艺术。原始艺术的发生和初期发展,又与原始宗教、原始巫术关系密切。在原始人的宗教信仰中,图腾信仰带有普遍性,其对原始艺术的影响亦带普遍性。原始神话把远古人类的图腾信仰表现出来,带有行为和道德规范化意义。原始的。c理冲动导致原始歌舞的发生。原始先民的“自意识”发展成熟起来,原始艺术便从单纯的自娱性质进入到既自娱又娱人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由于作者与读者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 ,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动机存在着多个层面的差异。前者多出自士大夫文人之手 ,其创作动机源于聚结在他们心头的内驱力 ;后者多由市井文人在书商的鞭策下加工而成 ,其创作动机发自在谋生或牟利驱动下形成的外役力。由于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是为了自我把玩或文人内部交流 ,所以 ,内驱力的宣泄与士大夫文人以“消闲”为主要内容的自娱相辅相成 ,同时养成了他们自觉趋雅的风气 ;因为白话短篇小说的作者在创作一开始就瞄准了市场 ,所以外役力的释放要通过甘愿娱人来实现 ,从而导致市井文人不惜采取“媚俗”的方式来获利。另外 ,就作品投放的最终目标而言 ,中国古代两大语体短篇小说之间尚有期待长期“传世”和渴望及时“行世”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高启的诗歌理论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诗教 ,他主张 ,诗歌不是政治的工具和附庸 ,而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启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有鉴于此 ,高启特别注重诗歌的内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射雕英雄传》里说老顽童周伯通被困桃花岛,百无聊赖便自创“左右互搏”自娱自乐,两只手打架,自己却作壁上观。于是武林又多了一套上乘武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