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年好     
  相似文献   
2.
向华 《寻根》2005,(2):4-11
龙灯”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是极为盛行也深受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地域特征、物质条件、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在湖北省来凤县旧司乡一个土家族聚居的小山村——大岩板村,流传着一种“地龙灯”,而是不同于常见的“布龙”、“草龙”、“板凳龙”、  相似文献   
3.
文章除了阅读纪传体、别史体例的史书和《风俗通义》《渊鉴类函》《骈字类编》外,主要查阅了大量方志、笔记,如《笔记小说大观》《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等有关书籍。其中查阅明清刻本县、府志就占全国地方志的80%以上。研究认为:汉代至隋朝的幻术“鱼龙变”(又称“黄龙变”)和唐宋“观赏式龙灯”并非是现代所说的“舞龙”。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实指起源于明代的“手举舞龙”,这种舞龙才是以“祈神求雨”为目的,而且具有体育活动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彩灯堪称中国民俗文化的奇葩,它植根于华夏故土已逾千年。彩灯兴起于汉代,《春秋繁露》中就有龙灯的记载。唐宋时,彩灯在市井乡间尤为繁盛,每逢重大节庆之日,民间艺人便制作各种款式新颖、内涵丰富的花灯,以增添节日气氛。除元宵节装饰彩灯外,除夕节、  相似文献   
5.
忆湘西过年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人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  相似文献   
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不仅有助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且有利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健身的深入落实.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与现场观摩等方法,对黄龙溪镇所管辖的8个村和1个社区开展火龙灯舞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火龙灯舞健身价值认识正确;对火龙灯舞的历史起源与文化特色有浓厚兴趣;传统民俗节庆节日是集中开展火龙灯舞的日子;40岁及以上人群是参与火龙灯舞的主要人群;制约社区开展火龙灯舞的主要因素是组织管理的缺失;传承人匮乏;民间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丧失;经费无保障.本文拟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侗家龙灯吉利作为一种侗族民众特有的民间文化现象,是宗教性龙文化与艺术性龙文化融合后衍生出来的一种龙文化新形式,其娱乐趣味性与传统文化性及集歌、乐、舞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应该得到正确的认识,以期更健康地传承、发展,增添我国众多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生肖排列属龙,又称龙年.在我国,有不少与"龙"有关的文化,在龙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龙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龙歇后语在我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龙有关,如"龙王爷作法——呼风唤雨"、"鲤鱼跳龙门——想高升"、"驴头插龙角——四不象"、"画龙点睛——功夫到家了"、"麻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蚂蚱跳龙门——想得高"、"龙灯的脑壳——由人玩耍"、"蛟龙困在沙滩上——抖不起威风"、"龙珠跟着龙尾转——不对头"、"跳蚤充龙种——冒牌货"、"龙王爷的帮手——虾兵蟹将"、"龙灯的胡须——没人理"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9.
从小就帮父亲扎花灯我今年76岁,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扎花灯花轿的手艺是我从小跟父亲学的。我父亲程德贵,是农村花灯艺人,制灯制轿有一手。13岁开始,我就给父亲做帮手,动手学扎花灯。小时候我就喜爱画画,记性也好,花灯一看就会做。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但通过不停的看、不停的摸索,二十来岁时,就掌握了学扎花灯的看家本领,能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龙灯、人物灯……做的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演戏经历让我受益匪浅1954年,18岁的我就进了村里的业余剧团,开始"跑龙  相似文献   
10.
余数祥 《大理文化》2011,(11):102-104
在弥渡,村村有灯班,处处玩花灯。在每年的玩灯中,每个灯班都需要一个"灯头"来掌控整个玩灯过程。而这个"灯头"的产生,不是以名声、地位、财富,金钱物质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本村在过去的一年里,谁家生过小孩,生过小孩这一家的户主就是自然的灯头,如果一个村有两户及以上的人家生过小孩,这些人家的户主就要推选一个"总灯头",一般情况下,总灯头都由第一户生男孩户的户主担任。推举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