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与民本理念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民生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体系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宗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民生目标、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价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民生理念,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陈嘉庚“以人为本,诚信果毅。团结拼搏,友谊竞争,强国强民”的体育精神,值得学习弘扬。应坚持“抓住核心,辐射发展;打好基础,激励发展;开发动力,推动发展;誓达目的,促进发展”四项基本要求,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武术已逐步迈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范畴,"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我国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的特点来阐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应重视武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因材施教,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的人文素质,健全武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等,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武术运动在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教师培训体系不仅涵盖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政策和组织机构的保障,同时培训组织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合作关系,拥有科学化、结构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过程和形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如何借鉴新加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经验,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以人为本、科学合理"教师培训模式,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发展时期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改革具有理论与实践层面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性善论"为根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滋生圣君清官观念的土壤,中国成熟的农业文明则维持着以"为民作主"为自我标榜的圣君清官文化氛围。当代中国社会依然承续着传统政治文化的某些深层机制,权力的人格化与人治的普遍化都表征着圣君清官观念的顽强生命力,这种深入社会心理的思想意识隐喻了现代政治文明构建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人本建筑理念在我国建筑设计中历史悠久,通过对人本建筑思想产生的过程,强调建筑设计中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社会性原则、地域性原则,提出了住区环境中绿化、道路、水景、小品及铺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考试观念反映了考试与人、社会的关系,其核心是指导考试改革与发展实践的价值观念。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教育考试领域在价值观念上发生的重大转变,就是逐步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关注,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考试领域的本质体现,对我国教育考试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利用各种载体,全面提高师生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素质,可以推动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到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所在。学校的教学围绕人,学校的发展依靠人,发展的目的为了人,只有以教师为本实现教育主体的和谐,以学生为本,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和谐,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应该是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运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对指标体系进行测试验证,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