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之仁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道德理性的自觉,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意识的自觉。仁之“爱人”即是“爱类”,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以爱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在孔子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又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化认同的思想,对华夏化传统的认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意识,也促进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与多元互补。近代以来,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化认同思想得到继承并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保持“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折中”。  相似文献   
2.
世界主义的价值诉求——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旺 《教学与研究》2006,103(12):60-66
世界主义是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哲学理念,它主张世界是一个单一的共同体,所有人皆为其中的平等成员。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复兴,世界主义再次走向前台。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大变迁,一系列关乎人类命运问题的显现,以个人主义的价值前提和全球共同体的道德理想为基础,世界主义在人权的普遍性、全球范围的分配正义和世界主义民主等不同领域都表达了自己的道德诉求。然而,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目标,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唐静 《兰台世界》2016,(15):88-90
"欧游"后梁启超提出了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的主张,通过对个人、国家、世界之关系的重构,为国家建设重新确立了"个人"和"世界"两个维度的价值规约。这一国家观的转变显然超越了其前期的思想,但是这种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为现代国家的建设提供真正有效的规范和约束。  相似文献   
4.
历来大多数政客们的心中,都有一种永恒的梦幻——民族与国家,也都有一种永恒的非梦幻——世界与全人类。他们最鲜明的印象和最生动的想象是系于往昔,而不是面向未来。他们只能从本国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而不是由向新秩序奋斗的人类文明出发。故此,他们通过种种方式向本国民众们无可置疑地宣告:边界、种族、爱国心,甚至还有战争,如果需要的话,就是人类的终极真实。 一 民族主义最初的形式应该是一种集体部落主义,这种集体部落主义诉诸我们部落的本能、情感和偏见,诉诸我们试图摆脱个人责任压力的欲望,试图用集体或群体的责任来取…  相似文献   
5.
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待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休憩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也  相似文献   
6.
尽管中国并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太大的灾难,但我们仍应对当时风行的普遍主义的合法性进行质疑。当我们谈论普遍主义时,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同样重要的现代性这个课题,尤其是中国语境下出现的现代性。诚然,现代性代表的是所有世人的良好愿望和巨大利益,但是由于现代性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条件,因而它也表现为不同的模式。中国的现代性是一种另类的现代性,它一方面对全球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有所贡献,另一方面又解构了所谓的“单一现代性”或“普遍主义”的现代性的神话。世界主义也是这样,尽管它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着与之平行的因素。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考虑到世界主义的多元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将国家认同概念化为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地方主义三维度,运用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n=1421),力图从经验研究层面阐述并检验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表明,媒介使用行为与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和国家认同的不同维度会在一定层面上发生互动,尤其在建构本地认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离心趋势的感知会对其民族主义认同和城市共同体的情感依附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凝聚力的动力机制和实践目标,与大众媒介着力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则有着积极的正向的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8.
艾丽斯·沃克作为当代非裔女作家杰出代表,作品关注保持非洲文化和黑人女性命运等多个角度。世界主义关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强调爱——升华到对国家、世界和民族的爱。艾丽斯·沃克作品中体现人类对自然之爱,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倡导文化多样性,体现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关于“世界”的论述,体现出一种新世界主义视野.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国家主导叙事,不仅激活了新的媒介地理想象,并且正演变为颇具代表性的世界主义话语,预示中国国际传播顶层决策正在不断调试、探索新的路径和面向.因此,传媒在呈现“一带一路”的角色表达时,必须关注其中涵盖的多重机理以适应国家抉择:“一带一路”既牵涉历史性的共同体叙事,又是本土性框架过滤的产物;其以现代化观念作为全球共识策略,亦透过地缘化布局展开治理机制.“一带一路”自身作为复杂的世界主义想象的被接受过程,也将内在驯化中国传媒产制,使之丰富本土的世界认知,推动制度优化与经验对话,重新反思全球化、区域化中的信息资源分配网络以及文化地理认同路径,从而进一步考量中国国际传播的未来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杜威赋予民主主义以世界主义、全人类性的含义,拓深了对民主主义的理解。进行世界主义的民主教育才能丰富人的社会性,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之属人的本质特性。杜威赞赏康德“只有通过具有博大的胸怀,能领会未来更好社会理想的人们的努力,才能使人类的天性接近它的目的”之社会的教育思想。杜威世界主义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进行的新教育探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