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多数男生引体向上得"零"分,使上肢力量测评出现"地板效应"。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种范式提高研究效度。量化研究对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每5~10年,男生的握力、体重、身高、BMI、引体向上均值差异显著;(2)年龄、握力、体重、身高、BMI分别显著预测引体向上成绩,体重和握力是影响我国男生引体向上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引体向上"零"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体重增长难挡,力量增长受限,个体认知偏差,社会支持薄弱。结论:我国男生引体向上"零"分的首要原因是体重增长较快,其次,主要肌群绝对力量和耐力增长不足,男生对引体向上的认知有偏差,学校、家长、社会支持较弱;借助政策控制体重、发展肌力、完善测评标准、促进男生积极练习引体向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吴趼人的《恨海》被认为是"写情小说"的代表之作,作品描写了两对年轻人的婚恋悲剧,在腐朽阴暗的内容中展现了充满创新精神的高超写作技巧,无论是内容的叙写或是结构安排,还是人物叙写都有着与以往传统白话小说不同的鲜活气息,这些鲜活的气息与作者描写的晦暗内容形成了奇妙的对比。这些小说修辞手段的运用对我国小说走向现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震泽纪闻》作为明中期苏州文人笔记代表,其对政治、社会事件及人物的记录颇受推崇。版本流传过程中丛书本与单行本并行,丛书本作为独立的版本形制,保留了文本早期形态,成为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单行本则因所据史源材料、政治立场、创作心态与审美主旨的转变而有所改动。两种版本的差异展现明中期苏州文人创作形态的多元变化,并成为文人笔记书籍形态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是杜学元和杜俊伟共同编著的一部全面展现我国1840—1949年百余年音乐教育历史的著作,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述论结合,是一幅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多、论述范围广的音乐教育历史长卷,也是大量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新研究。该书见微知著、彰显近代乐教史路,可以认为是目前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研究中又一重要力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测评指标较为单一,主要以政府的"自我评价"为主,从而使信息公开评估结果缺乏可信度,也不能反映出政府信息公开的真实状况。本文从政府、公众、媒体三方入手,尝试建立起一套更为立体的、全面的政府信息公开测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曹颙还是曹頫,红学界迄今无解。自胡适1921年根据“曹贾互证”提出雪芹是曹頫之子后,大多数书都采此说,而胡适的推论方法本身并不科学。支持雪芹是曹颙之遗腹子者依据是曹頫1715年的《代母陈情折》,但不能提供确证“官州同”的曹天佑即史籍不传的曹雪芹。所以雪芹父亲问题自1931年李玄伯认为“不详”之后,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死结。  相似文献   
7.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与当时文士名流陶珽、陶珙、陈继儒、董其昌、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同时也是云南地方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个案。在对其生平履历、师承渊源进行梳理辨释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诗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了解。  相似文献   
8.
清词的鉴赏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作品的产生总是与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心绪相关联的。因此,有必要将作品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并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20世纪,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东西古今化大碰撞的历史。学巨擘老舍视化为民族命脉、立国之本,于时代递嬗中,进行着化精神的求索。多重化融合的人格构成,五四新潮的洗礼,使他超越封闭的政治视阈,以世界眼光,人类意识,立志献身现代化建设。二三十年代,通过中西化的互识、互证,对中国封建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明进行双向批判。40年代,在战火中“给化照了‘爱克斯光’”,并通过东西古今多元化的互补融合,预见世界“和而不同”的发展前景。50、60年代,积极投身新中国移风易俗的伟大变革,致力于新化的再造,但终陷入困惑失望,在民族大劫难中,以身殉化。老舍的可贵的探索,使其构建的学世界,显示出深厚的化内涵,放射出独异的艺术光彩,为多元发展的21世纪,提供了深刻的启迪与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语义文化诠释即词语文化内涵的微观解读,是文化典籍外译的中心,但相关翻译研究并不多见。从语义文化诠释角度审视典籍翻译,并从文化历史关照、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观照和人文互证四个维度探讨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的翻译技巧,有助于丰富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译者对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