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5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诗是诗人提高诗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毛泽东的诗词同样经历了反复修改的过程.诗要用形象思维,改诗应重视加强字词的形象性,以形象的语词表达诗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是绘画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综合体.诗的绘画性即诗的语言的形象性,诗的抒情性即诗的语言的感情色彩,诗的音乐性即诗的语言的抑扬顿挫.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格律化上.毛泽东的改诗充分体现了诗歌写作的特点,说明诗歌修辞应重视语象的可视性、语意的抒情性和语音的音乐性.学习毛泽东的改诗,不仅可以提高诗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修辞水平.  相似文献   
2.
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有关六言诗的评价可谓触及六言诗发展的实质问题。本文通过解读赵翼关于六言诗的一些观点。例如,赵翼认为六言诗的起源不始于谷永,偏爱王维的六言绝句,并认为六言诗没能兴盛是因为“其虽工但非天地自然之音节”,结合赵翼的诗学理论,客观分析上述观点。与此同时。试对六言诗的发展和最终没能繁荣的原因做一个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3.
从序文形式与内容两方面 ,辨说《诗品下·序》疑难问题。其中 ,专节辨明有关诗歌创作的自然声律理论 ,贯通古今作出综合考察与探索 ,有助于古文论的现代“转化”与钟嵘诗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是一个很开放的民族,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流语的发展也是一个以汉民族语言为主体,而又融合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因素的一处非单质语言,同时它也不断吸收佛教文化,使自己发展为一个完善的整体。汉语修辞的发展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了汉语修辞学文体的发展,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启示,人们用修辞格来达到“传心”的功效,同时,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了语音修辞的发展,创造了声律美。  相似文献   
5.
抑扬顿挫,是指声音起伏动听,悦耳和谐,往往用来形容读书声、说话声,有时也用来形容文章。晋代陆机在《遂志赋·序》中说:"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宋代陈亮在《复杜伯高书》中说:"两赋反覆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铺叙端雅,抑扬顿挫,而  相似文献   
6.
徐青自1968年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学术成果丰硕,被誉为"有创见,有突破"。在声律方面,他对先秦至隋唐的诗歌作了全面的声律分析,由此探明了中国古代声律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述前人所未述,填补了我国古代声律研究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一代辞宗"的沈约是发明"四声"的重要奠基者,也是将"四声"引入诗歌理论的首创者。常有论者在肯定沈约"声律论"的价值的同时,也认为他把声律规则搞得过于繁琐,反而影响了音韵的自然之美和内容的表达,对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不利。笔者试图将其放在"诗论史"的长河中说明:沈约的"声律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和创造,它以对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本体观念的重要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诗艺水平的进步,对于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所谓的"过"。  相似文献   
8.
唐乐府总体上有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但少量诗作又表现出"以文为诗"的特点,与近体诗声律要求相差很大,多使用散文语法和散文笔法,从而增加了唐乐府风格的多样性和声律的复杂性。唐乐府"相和歌辞"、"新乐府辞"中"以文为诗"之作的出现既是相关诗作不入乐的结果,又是李白、元稹、白居易、僧贯休、僧齐己等作家个人风格的体现,还受到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体诗声律对诗歌内容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已故暨南大学教授翁显良先生翻译译文采用散文体,译笔流畅、传神而独具风格。他的实践和理论丰富了我国的译学宝库。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翁氏的译论遗产作了研讨。  相似文献   
10.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