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对重庆当代小说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历史梳理和问题研究,指出作家数量不足、重庆地域文化发掘不深和“职业精神”不强是影响重庆小说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克服这些问题。重庆小说必定会迎来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2.
《古船》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复仇意识落后性的揭示,结合了有关民族历史进程和国民性的思考。不论是同态复仇,扩大化残忍化的复仇,都是人类复仇意识发展历程中惨剧的重演。女性自杀的“有局限性“复仇,对恶势力是一种独特的有力控诉。以理智来约束复仇冲动的人物形象,填补了《原野》中所没有的一类正面人物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陕西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称得上是一方"重镇"。融入丰富的地方风俗民情是陕西当地作家文学创作中形成相似文艺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其中地方的民歌和传统戏曲又可称得上是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主要是指作家身在台湾或从台湾移民到海外时,频频想望所来之地,又无能返归的痛苦情思。将之具体化为文字的书写,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同放逐对象的书写正好反映出台湾文学的曲折面貌。从政治放逐、留学放逐到情欲放逐,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经历了50代"复国"怀乡小说、60年代的留学生小说、八九十年代另类的"同志小说"等书写类型的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最主要译者之一高立希(Ulrich Kautz)先生在2014年4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镜中之镜:中国当代文学及其译介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在这个发言中,高立希先生基于他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三十年经验回答了如下问题:怎样把中国当代文学引入德国?翻译在这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具体而言,他探讨的话题包括:德国读者为什么要看中国小说?目前德国能买到哪些作家的德文译本?德国出版社在选择翻译中文书籍时,有什么限度和偏好?德国汉学家选择翻译对象的标准是什么?德国汉学家(包括高立希本人)在翻译中国小说时碰到的普遍困难是什么?高立希本人在翻译当代中国小说时采取了哪些策略?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11日,“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暨“‘我们这一代’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在淮阴师范学院顺利而成功地召开。“顺利”看上去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套话词语,但其间自是有曲折之处。至于说“成功”,那倒不是我们的自负,这有讨论的丰硕成果为证。会议实录业已整理完毕,即使经过删削,仍达皇皇六七万字。多篇约稿论文也都已经完成。可以说,这是符合我们理想的一次聚会。乌儿飞过天空,不能不留一点痕迹。我们深信,这次聚会将因为“我们这一代”的努力而在文学的天空留下清亮悠远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8.
陈忠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小说《白鹿原》因获得茅盾文学奖而蜚声文坛,迄今为止,《白鹿原》累积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认为是当代小说的经典作品。前不久《白鹿原》又推出了评点本,评点《白鹿原》的文学批评家雷达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了这次评点的内容。雷达表示:“我于十余年后重读《白鹿原》,依然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9.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塑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笔者认为:单凭作者的恣意想象,或机械的自我复制,是不可能产生可信可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的,作家只有满怀对人物的爱,设身处地,为人物动心;正直真诚,为人物解困;尽心尽力,为人物开掘,才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在每年长篇小说的产量约在三四千部左右,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都属过眼云烟,真正能走入读者视野的也就是那么十几甚或几十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文试图从作家本身、文学创作方式的变化、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读者的阅读趣味等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