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6篇
体育   382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雷石 《武当》2003,(8):21-24
鹰形概说 “鹰形”为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之六。鹰是自然界中的猛禽,心意拳取其捉拿、扑食、钻天,居高临下,藏爪扑击之势,蹬枝展翅之劲,翻身之灵,以达到手心实的目的。心意门五指挓开,手伸有力。因为心意拳是短打,所以,捉拿实战价值极大。鹰之捉拿,抓敌打一合劲,双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如同扯物,有恨天无把之意。  相似文献   
2.
杨志英 《精武》2004,(7):26-27
当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风靡世界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然而,多数研习者对太极拳的称谓不一,甚是迷惑。某“式”、某“氏”,众说纷纭,究竟哪一个最贴切呢?让我们沿着太极拳发展历史这一脉络去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3.
李飞林 《精武》2004,(10):18-18
对太极螳螂拳家而言,拳术训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交手实战。关于太极螳螂拳,先辈们曾经做过总结,并结集成书,就是《太极螳螂拳谱》,其中《对敌交手三要素》就是对实战的解说。书中所载“一胆、二劲、三功夫”可谓是历代先辈们无数次生死搏斗的窍要总结。  相似文献   
4.
怪刀巧制敌     
安洋 《精武》2004,(3):26-27
漫漫历史长河中,多少拳术兴衰巨变。作为人类防身自卫的最佳武器,刀具的演变也是沧海桑田。笔者练习技击已经有三十多年,遨游于书海中,了解到不少刀具的变化——从大型的三尖两刃刀、青龙偃月刀、勾镰刀、朴刀到中型的单刀、双刀,再到小型的匕首。它们中有些曾兴盛一时,但只是历  相似文献   
5.
徐纪 《精武》2008,(2):50-51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当全国国术考试在南京举行时,以一条大枪闯关。保持不败纪录,勇夺长兵组冠军的山东名枪——李昆山,字进玉。是山东省莱阳县沽汇乡人。十二岁起。就在家中跟随他的伯父,也是有名的武术家——李铭阁,学习家传的长拳门和地功门的拳术,以及刀、枪、剑、棍、钩、鞭等兵器。是他伯父最钟爱的侄儿,  相似文献   
6.
燕青门摔法     
燕华 《精武》2003,(9):12-13
  相似文献   
7.
向运彩 《武当》2008,(7):28-29
任何拳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如拳论、拳架、作用等。那么八卦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拳术理论的实用性,招法技击的实战性,修身养性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昔日泰国拳师,比武形式与今迥异,机巧与智慧是必备条件。尤其在本世纪初期,拳斗还采用缠麻方式,很为普罗拳迷热爱。自拳赛受现代赛制规则限制之后,拳师须佩戴手套,传统技击风范从而逐渐失色。前代拳家的花形技艺,如今已难见到,拳师多数重用西洋拳术手法,腿肘之技,已退为副成份,依赖体魄气力与敌抗衡,思巧与技法运用屡见贫乏,令人感慨。  相似文献   
9.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动上身天地翻”。本人根据多年的习练体会,从拳法特点上阐述心意六合拳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朱伯伦 《精武》2006,(7):20-21
此套路兼融内外两种拳术的风格, 阴阳转换,刚柔相摩,迅猛剽悍,静如山岳,动则崩翻,完全有别于北派心意六合拳五行连环。其特点为外练劈崩钻炮横,内合肺肝肾心脾;五劲相佐,五行相克;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天下之大本在中,一气流行不止,演绎“田地万物运动变化大法则矣”,同时充分体现姬祖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