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40篇
科学研究   39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上流体输送是普遍存在的,而在输送过程中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介绍两种出口阻力的考虑方法,其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作为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它的培养模式深刻影响着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但目前中国"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而"宽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正是世界经济实力排名前几名的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对中国往"宽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迈进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大学评鉴经学门评鉴,校务评鉴演变至系所评鉴.如果说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的设立、系所评鉴机制的设计、评鉴流程的运作标志着大学评鉴在台湾的专业化趋向,那么评鉴结果与系所退场机制的结合则凸显了大学评鉴在台湾的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何欢浪  刘惠 《资源科学》2020,42(8):1540-1550
本文以稀土产业为例,研究了出口退税调整如何影响稀土企业的进入退出行为,考察出口退税政策变动是否达到政府设定的产业政策目标,即优化稀土行业的资源配置。结果表明:①出口退税的下调,从整体上抑制了稀土企业进入,迫使低效率、低附加值的稀土企业退出市场,有利于稀土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②出口退税抑制企业进入效应和迫使企业退出效应更多体现在出口企业、非加工贸易企业和私营企业中;③相对于稀土深加工产品,稀土初级产品受到出口退税的作用更大,其进入退出行为也更为明显。本文的主要政策蕴含在于: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具有很大异质性,出口退税政策仍有较大的改革和调整空间,应该继续深化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改善稀土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改善稀土产品的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5.
"旧宅基地"的流转与退出是实现中小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关键,而这种具有"福利性与社会保障功能"和"无偿、无限期使用集体土地"法律属性的农村宅基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只具有"霍布森选择"的单向退出途径,因此,必须在以"民众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寻求"旧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创新,包括以收回补偿为动力引导,建立旧宅基地退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配套"旧宅基地"流转退出的社会保障措施等,以降低迁移居民后顾之忧,实现"城中村"的功能再造。  相似文献   
6.
集中分析了我国竞争性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机制问题。竞争性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构建有效的国有资本退出机制,国有资本退出的实质是企业控制权的再配置。要顺利推动国有企业控制权再配置进程。关键是在于尽快培育一个有效的控制权市场。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人民西路 (新乡市西出市口道路 )的扩建设计实例分析 ,介绍了出市口道路的设计有别于一般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设计理念 ,提出并采用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措施 ,很好地解决了该工程的近、远期结合问题 ,从而取得了显著的工程效果。对同类工程的设计将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专业退出机制从早期对国家控制的强调逐渐和专业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率联系起来。从公共政策的视角看,国家制定的高校专业退出机制既有它的价值,也有它的局限。而我国高校专业退出机制的路径突破在于大力发展第三方评估、后续政策的跟进、提高高校自主性和自律性以及重视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The abrupt retirement of Jerry Kill,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s head football coach, for health reasons during the 2015 season ignited intensely emotional reactions from diverse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Our essay analyzes the public discourses surrounding Kill’s organizational exit. Specifically, we explore how audiences co-constructed multiple and conflicting narratives about his departure, concurrently praising and blaming Kill for his body management. We highlight how these discourses construct complex subjectivities for working individuals who experience chronic illness.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how the narrative frames implicate broader discursive struggles between the cultural values of health and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