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在翻译研究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问题出发,回答了"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从而得出"译者主体性"这一结论,并且简要说明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论述翻译的主体间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大学语文主客对立的教学模式的弊病为:1)普遍使用教化论教材,教材沦为传播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工具客体,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客体;2)广泛使用灌输式教学法,教材和教师是封闭的知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的学习客体。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打破当前的主客对立模式,构建新型主体间性模式,其具体措施为:1)推行审美主义教材,恢复教材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二者的审美交流;2)倡导互动式教学法,使教材和教师成为开放的知识主体、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从而实现双方平等交流、沟通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高校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教育关系,而良好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一种新的交往理论——主体间性为切入点,本文探讨了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及成因。要重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前提,并需要消除教育实践中造成师生关系隔膜与阻碍的因素保障。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密切关注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他看到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而陷入迷惘之境。池田大作通过对女性当下生存处境的反思。大力弘扬女性特质与女性价值。倡导女性回归其本真性实在。女性存在的价值通过其主体性的发挥而得以建构。池田大作通过男女间的“主体间性”来规定女性的主体性。在池田大作看来,女性只有在这样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获得尊严和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无论从哲学的维度还是现实的维度都具有一定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不仅能够克服单一主体性的缺陷,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模式、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世界以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休闲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构成具有必要性,体育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发挥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合力,主体间性为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和机制,要真正融合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多元现实主体,还须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和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现存环境来思构整合路径,使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在理论与现实的契合之间实现融合,以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合力来促进体育课程实施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范畴带有浓厚的抽象人本学色彩,而后期的“物象化”范畴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更能彰显当下的历史现实,即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按照卢卡奇的逻辑,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质,一个显豁状况是人的生存呈现为“拟真”的“物象化”世界。身体哲学理论所彰显的主体间性逻辑有力回应了新的意识形态批判课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同样蕴含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为当代人类社会走出这种生存困境提供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折射出全球化大背景下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从关注人的主体性出发,强调主主关系,彰显主体间达成"互识"、"共识"的价值所在,实质上构想了人文关怀下教育的理想状态。选择主体间性教育范式实现新课标的价值目标,是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且为教育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于坚的诗歌是在他的诗歌理念观照下的有着统一性的诗歌创作.在对于坚诗歌作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或具有系列性或具有集中性的典型诗歌的细心解读,在与之前朦胧诗派的对比参照之下,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在诗歌内容、意象、语言、整体风格和他所持有的诗歌理念方面明显地体现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