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文写作是秘书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然而,公文写作学习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和相对枯燥的过程,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针对秘书学专业学生在公文写作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学校工作与专业教师教学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情报学报》九五期间论文作者及引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惠翔 《情报科学》2001,19(11):1140-1143,1232
本文调查了《情报学报》九五期间(1996-2000年)发表论文作者情况(作者发文选题分布、年龄结构分布、职称结构分布、性别结构分布、系统分布、地区分布和合作度)及发表论文引文情况(引文的数量、类型、学科、语种、年代、被引期刊和自引量),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士人的危机感顿然加剧,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经世致用和博古通今为主的学术思潮,这两种思想深刻影响着清初骈文的内容和风格。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初骈文家如陈维崧、吴绮、陆繁弨等皆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故清初骈文具有时代感和重情意识;而崇尚“博通”的学术追求,反映在骈文创作上表现为追求富丽典赡之美。清初骈文内容的充实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的复兴,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开拓了路径。  相似文献   
4.
理解语言的关键不是从语言本身开始的,而是从理解语言的语境开始的。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确定交际者的隐含,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我们学到的新语言结构必须要融入动态系统中,与其他变量交互关联。这里所说的多个变量相互影响,成为一个复杂的交互系统的过程就是找出最佳关联性的过程。文章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学伴用随原则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缺乏运动动机的主要原因、缺乏动机的表现,以及如何阻止缺乏动机来进行体育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机的深层分析。根据体育运动动机量表的回答,确定缺乏动机的群体。通过现代动机理论和缺乏动机模式的关系对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傅懋责力先生的《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是一本难得的东巴古籍译注本;在个别文字的解释、字源的探讨、经文行款和语法等方面都极有价值。论文是读该书所得的几点感触和几个问题的探讨:一从《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观得假借字在文字脱胎于图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探讨东巴文中的颜色字,从纳西族的历史、文化、氏族上追溯颜色字的字源。  相似文献   
7.
社会组织只要有对外功能,就一定具有耗散结构系统的特征,形成耗散系统。分析学术刊物(学报)系统,具有耗散系统的特征。可以应用耗散结构系统的规律,指导办好高职院校学报。  相似文献   
8.
颜元是我国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拥有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是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废除科举制度,打破理学教育,大力提倡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实学”、“实行”、“真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论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在狗的身上实验发现又在人身上得到证实。笔者根据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分析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述,提出了五条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向自我效能感转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utilises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model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which captures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cognitive style; self-theories such as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achievement goals such as mastery,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avoidance and work avoidance; study-processing strategies such as deep and surface learning; and effort. We investigate a group of first-year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taking a course in business statistics at a British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causal path of the form: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mastery→ effort→ performance. We conclude that the strengthening of any of the elements in this path would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iscuss various approaches to pedagogy, primarily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to achieve this go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