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1篇
教育   390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4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叶挺将军座机失事真相近六十年来一直是一个谜,国内对此事件猜测不断。最近,一位曾参与谋害叶挺将军的台湾老兵临终前的忏悔,揭开了该事件的谜底。  相似文献   
2.
真相的代价     
一名男子百无聊赖地在大街上闲逛.他在街头看到有一家商店的橱窗里空空如也,便把脸贴在玻璃上使劲往里瞅,想看看这家商店到底是卖什么东西的.货架的牌子上写着各种各样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只有将记者的职业标准由"真实"(真实的事实)退到"自由心证",这一行业才能一方面实现整体追求"真相"的目标,另一方面,普通人,而不是上帝,才可以继续当记者. <判断真相的权利属于公众>一文发表后,有新闻界的同行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在文章中论述的是媒介传播的法律底线,但是,从媒介自身的立场看,传播的底线又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道,"真实"不能成为媒体传播的标准,否则,表达自由就将无法实现,因此,法律的底线"应当容许"虚假新闻的传播.但是,作为一家媒体,尤其是负责任的媒体,不能将法律底线当作职业标准,随意"容许"自己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平台,那媒体的传播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媒体传播的职业标准,应该是从业者的"自由心证".  相似文献   
4.
卢斌 《青年记者》2008,(7):42-43
2007年11月2日起,南方都市报推出了“中国水危机”大型系列报道,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南方都市报参与报道的记者跨越十余省、市,自治区,上万公里的艰难行程,以实地见闻和翔实的数据资料勾画了中国水资源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危机是难得的成长机遇”。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可能会有朋友说我的观点偏颇。但我认为,只有抓住危机事件带来的机遇,发挥媒体作用,在政府与公众、事件真相和公众知情权之间架起信息互通桥梁的媒体才是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媒体.这样的媒体才会在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信任。  相似文献   
6.
李强 《青年记者》2006,(12):36-36
经济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事实不能解释事实,因而报道常常需要观点来作为对经济事实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评判,而是客观的解读,是对现象背后真相的求索。传统的报道是观点统率材料,我们有一个固定的话语系统,或者说一个模式,观点前置于事实。在这个系统里,万物皆得其所,一切确定  相似文献   
7.
有了政府的投入,以及一系列的制度管理,在一两家医院里实现平价医疗,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样的医院能否在中国成为主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魏特琳日记》是继《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后,又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档案材料。拉贝是一位德国人,其日记以保持原始档案史料价值见长;东史郎是一位原日本士兵,是作为受害一方的日记;而魏特琳则作为一位美国女教授、南京大屠杀的亲历和南京女性难民心目中的“活菩萨”,  相似文献   
9.
张骏德 《新闻记者》2005,(10):42-43
我想探讨一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我记得1980年复旦新闻学院曾经开过一次新闻业务的研讨会,有一个题目专门讨论记者采访到底是什么。当时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北方来的记者认为采访就等于调查研究:南方来的记者(暨南大学的陈朗先生)认为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国内酝酿5年之久的出版物发行量核查制度终于有了结果。4月25日,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以下简称为“国新中心”)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不管是有意识的招摇撞骗还是无意识的随口而出,虚报发行量在国内司空见惯是个不争的事实,传媒业这个传播信息、追求真相的媒介本身却是可信度极差。这一现实有望随国新中心的成立而逐步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