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肖谦 《寻根》2015,(2):135-140
家世吾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周代舍公之后裔,以后辗转迁移于安徽婺源,历代世系,均可考证。元末,贞四公又由婺源迁居河南省商城县南乡之牛氏畈(现属安徽金寨县),是为商城一世祖。务农为业,家道小康。六世祖洋公、泽公(号古石)兄弟二人,泽公孝友天生,以童稚之年,代兄被人诬陷  相似文献   
2.
马庆洲 《寻根》2014,(4):96-101
<正>"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涉江》)对游子而言,故乡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思乡是一种割不断的情怀。无论是读书为官,还是戍边、经商;无论是身在庙堂之上,还是沦落江湖之远,这种情愫总会与之相伴。近研马愉《澹轩文集》,我感觉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浓浓的乡梓情怀,这位荣显之极的状元的故园之思,数百年之后,依然撼人心弦。对此作一番钩沉,  相似文献   
3.
周群 《华夏文化》2013,(4):9-11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及《性理大全》,次年编成,随后颁之学宫,影响巨大。《四书大全》是奉敕之作,在明代备极尊崇,但颇受学者非议。顾炎武对其“上欺朝廷,下诳士子”的评价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同,官修《天禄琳琅书目》、秦笃辉《经学质疑录》、皮锡瑞《经学历史》等都引顾氏之论为据,对《四书大全》严加责伐,后世往往轻忽其存在。但难以否定的事实则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少学者都从欧美国家的现实经验角度谈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却很少从中国古代传统中探索文化资源。为此,笔者想对这个议题做一点文献梳理,以期从中得出一些新的启示。智库,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当下的智库从业者在古代通常被称为"智囊",亦称为"谋士""智士""策士""计臣""门客""幕僚""幕友""师爷""权变之士"等,特指富有谋略、专门出谋划策的人。  相似文献   
5.
6.
《新唐书》说,唐朝时翰林院有个规定:日光照到甬道之第五块砖时上班。当时有个叫李程的翰林学士性懒.日影过八块砖才到。时称“八砖学士”.谓其经常迟到。  相似文献   
7.
钱斌 《浙江档案》2007,(9):54-56
蔡元培(1868.1-1940.3),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补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1894年中日战争后,开始有意识接触西学并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主张教育救国。1898年戊戌变法,因同情维新志士谭嗣同,弃官南下,年底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倡导新  相似文献   
8.
翰林制度是从唐朝到清朝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开元二十六年(739年),在翰林院的南面另外建立了建学士院,其是专门掌管"内制"的.自此翰林院分为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旧翰林院).虽然两个都有"翰林"之名,但是性质却有本质上的不同.翰林学士院是隶属于起草诏书、参与机务的枢纽部门;翰林院是在内廷侍奉君主的普通部门,都是一些技能之人.  相似文献   
9.
周於礼,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峨山人。他是翰林院编修,官至大理寺少卿。其书法学苏东坡、米南宫,自成一家,笔力雄健,尤善行草,声闻海内,为评论家所称颂。清朝著名学者包世臣的《艺舟双辑》把他的书法推为"能品"。他精于书画鉴赏,富于收藏,米芾的名帖《研山铭》上就有他的鉴赏题跋。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中存有四大法帖刻石,而其中的《听雨楼法帖》即为他取历朝著名书法家的墨  相似文献   
10.
位于嘉祥县南部春秋时期古南武城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圣公庙,又称曾庙、曾子庙,是国家和世代曾氏宗亲祭祀曾子的专庙。在庙内的涌泉井旁,树立着一块"涌泉井"碑。此碑,是宗圣曾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墫,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纪念曾子"事亲至孝"、"父亡而泪如涌泉"之所立。时隔二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