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6篇
  免费   7篇
教育   2743篇
科学研究   65篇
各国文化   117篇
体育   275篇
综合类   213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6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357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填字游戏     
横向:一、"山川异域"的下一句,出自日本人长屋诗句《绣袈裟衣缘》。二、反映降水现象、对农业耕作非常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前一个节气是清明。三、与东郭先生有关的一个典故,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  相似文献   
2.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极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在唐代臻于成熟。保辜制度的目的在于确定伤害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具有对受害人进行保护、对加害人赋予悔改机会以平稳修复社会关系的深层内涵,从某种意义上其与当代的刑事和解制度的目的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对于完善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借鉴唐代保辜制度理念,可以从扩大适用范围、增加审查起诉阶段观察期、加大司法机关参与力度、实行执行阶段保证人制度等方面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3.
古筝在我国乐器历史上属最古老乐器之一。古筝音乐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上到皇帝,下到乡下百姓的喜爱,一些文人墨客为她吟诗作赋,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后人遗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赵爽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著名数学家,他在《周髀算经》的注文中提出许多新的数学见解.同时,他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对中国整个数学体系的形成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多元文化的碰撞,唐代私学在规模和形式上也相应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在江南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将对多元文化影响背景下唐代私人授学的发展以及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对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6.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注释] (1)阑干:参差错落。南斗:二十八宿之一,由六颗星组成。[思考] 1、理解诗歌一二句诗人笔下景象的特点。2、理解诗歌三四句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3、理解诗歌前后两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据史料的记载,汉晋隋以来,河南地区的人口在历朝居于全国的第一位.而自唐以后到清朝,河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国最高值,使得唐代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唐初到天宝年间,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而此后至唐末,人口数量则蝌明显地下降,部分州郡甚至十几倍地减少.而且,唐代河南地区人口地理配置不同,中部、东部稠密,西南部相对稀疏.从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地理配置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与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政治抒情诗,把个人的遭遇寓于国家社会之中,对唐帝国内部各种社会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示了自己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9.
唐代送别诗情感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或慷慨豪壮、奋发蓬勃;或哀而不伤、委婉缠绵;或孤愤幽怨、感伤悲切。在情境营造上,尤以饮酒话别、折柳相送、慷慨悲歌最为常见。唐代送别诗的大发展与兼收并蓄的时代风气、诗人对道的追求和自我意识觉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杜甫入蜀的行动是经过诗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老杜入蜀原因有四:一是仁途失意;二是身处绝境;三是战争威胁;四是“借道他适”。杜 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入蜀既是唯一选择,也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